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主要关注“数字中国”背景下农村居民数字贫困的成因、状态及其关系结构,研究样本是来自山西省晋中市左权、灵石、太谷、和顺、榆社五县的50位农村居民,采用一对一深度访谈方法获取田野调查数据,通过质性编码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当前农村居民数字贫困状态重点表现为数字化物质贫困、数字化素养贫困和数字化意识贫困三个方面;②农村居民数字贫困成因包含数字化努力不足、数字化支持欠缺以及数字化体验不佳三个维度;③三种数字贫困成因对数字贫困状态形成10条作用路径,其中既包括三种成因维度对数字贫困状态的直接影响,也包含以其中某个维度作为中介变量形成的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农村居民数字贫困成因与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构模型。研究发现,数字化体验为数字贫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与消减实践土壤,基于前述质性分析,本文从信息生态理论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综合视角提出了我国实施农村居民数字贫困消减行动的若干建议。图1。表6。参考文献49。  相似文献   

2.
以老年人为代表的数字弱势群体的“数字化生存”成为建设数字包容社会的重要问题,然而相关的实证研究却较为缺乏。为此,文章利用一项老年人样本数据(N=593),检验数字素养、数字社会参与及数字反哺对老年人数字获得感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老年人数字素养整体偏低,各维度由高到低分别为物理接入技能、信息搜索技能、沟通协作技能、数据安全意识和数字内容创造力;数字时代老年人在宏观层面(政府赋权、公平正义)的获得感高于个人层面(个人情感、资源获取)的获得感;数字素养正向影响老年人数字获得感;数字社会参与在“数字素养—数字获得感”路径中发挥中介作用;数字素养正向调节弱数字素养老年人的获得感,正向调节高数字素养老年人的参与度。应明确尊重老年人主体性地位的数字发展战略,构建个人、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适老性发展方案,防止老年人获得感钝化及相对剥夺感侵蚀。  相似文献   

3.
数字鸿沟研究的未来:境外数字不平等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从分析传统数字鸿沟研究的局限性出发,对国际学术界数字不平等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认为数字不平等的核心内涵是: ICT接入者和利用者的分层化和多样化;ICT接入和利用背后的动机、利用能力和效果的不平等及其所反映出的各类社会不平等;数字不平等是文化复制的结果;传统社会阶层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关系在ICT利用和接入中的表现等。数字不平等表现维度的研究有传统的ICT接入、利用、心理及技能视角,有从资本角度的研究,还有综合的衡量方法。表1。参考文献37。  相似文献   

4.
农民数字化贫困的结构性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基于丰富的田野研究数据、经验和理论,界定了数字化贫困的范畴,提炼出数字化贫困的八个核心要素,即数字化物质实体、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心理、数字化能力、数字化努力、数字化社会规范、数字化社会支持和数字化影响。根据数字化贫困现象的典型特征,以八个核心要素为维度识别并描述了中国农村社会中常见的数字化贫困人群:物质匮乏者、数字化文盲、脆弱的贫困者、孤独的贫困者、懒惰的贫困者、抵触的贫困者、徒劳无益者以及数字化赤贫者。在界定结构性贫困的前提下,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作为四个结构性强的成因,并依据田野数据论证其存在的事实,分析它们对上述常见的不同数字化贫困类型的多重作用机理。本研究强调数字化贫困的个体性成因不容忽视,但更需要关注结构性成因,并对如何更好地实现数字化脱贫提出战略思考。表3。参考文献29。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技术接受行为和持续使用行为理论引入数字化贫困研究,以我国六个省市十二个村庄的田野调查数据为依据,发现农村数字化贫困群体的ICT接受行为分为三个阶段:ICT的接入、ICT的使用和ICT期望。在此基础上,阐述ICT接受行为形成过程的三层传导模型,即由客观特征与情境指向主观感知,并最终传导至ICT接受行为。客观特征与情境包含主体自身的固有特征和外部社会环境;主观感知包含主体对ICT的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自我效能、负面性感知、信息需求感知和使用感知等一系列因素。图1。表7。参考文献34。  相似文献   

6.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数字化交叠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强老年人数字素养培育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构建包容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文章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梳理总结发展较成熟、已成体系化的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四国的老年人数字素养培育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老年人数字素养培育政策现状,提出对我国老年人数字素养培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个人数字存档意愿影响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验证假设和概念模型,探究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个人数字存档意愿影响因素,从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比较其影响个人数字存档态度的路径差异,为个人数字存档工具优化、提升用户满意度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发现,任务复杂性对个人数字存档态度有显著负向影响,任务多样性对个人数字存档态度、个人数字存档态度对个人数字存档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先前经验、自我效能和心流体验对个人数字存档态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农民数字化贫困自我归因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通过对安徽东至县、甘肃天祝县和天津静海县农村数字化贫困田野研究的访谈文本数据进行扎根理论研究,归纳出中国农村居民数字化贫困的常见归因类型:数字化能力、数字化努力、数字化情境和社会支持。数字化能力的缺失归纳为四种情况:数字化生理能力、数字化经济能力、数字化心理能力和数字化素养的缺失,这四种能力的缺失组合起来形成了数字化能力贫困的不同情形。数字化努力包含投入到数字化行为中的时间及基于此积累的使用经验。数字化情境是数字化贫困个体所处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规范(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及传统认知)和运气。社会支持是数字化贫困个体从社会关系和社会机构中获得的物质支持与情感支持。本文构建了农村居民数字化脱贫动态模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数字化脱贫策略。图1。表5。参考文献30。  相似文献   

9.
"数字鸿沟"自1989年出现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文本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数字鸿沟研究划分为四代:第一代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拥有者和缺乏者在接入信息通讯技术(ICT)方面存在的鸿沟;第二代将ICT素养和培训方面的鸿沟、ICT利用水平方面的鸿沟纳入其话语;第三代研究重点放在ICT接入与利用活动之外的信息资源和知识上;最新一代的学术思想则是从社会分化、社会排斥及社会不平等的角度断定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字鸿沟思维来对待本已在社会上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表2。参考文献86。  相似文献   

10.
面向老年人的ICT代际学习项目能够助力老年人适应数字社会、提高数字素养,进而促进积极老龄化;厘清其社会支持系统的要素与实现方式,可为相关项目的实践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文章结合社会支持理论,通过文献调研和网络调查,从支持主体、支持内容、学习模式等3个方面剖析国际上老年人ICT代际学习实践现状。研究发现:其社会支持主体包括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个体;主要提供物质型、信息型、情感型支持;形成专题知识讲授、一对一数字援助、亲子学习交流、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模式;具有多主体参与、多维度支持、多形式开展、双向教学相长的特点。文章据此构建老年人ICT代际学习社会支持系统框架,并面向相关支持主体提出共建策略,包括:加强各主体的角色认知与服务意识;强化社会支持主体之间的合作;设计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形式;优化空间与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专业指导团队。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数字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本文重点介绍了天津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选题原则和选题结果以及应用清华同方TPI系统进行数字资源建设的实践情况,  相似文献   

12.
数字城市与数字图书馆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在阐述数字城市概念及国内外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基础上,论述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探讨在数字城市环境下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论数字馆藏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对数字馆藏的概念及构成重新作了分析,指出数字馆藏评价包括对馆藏数字资源和数字资源存储系统的评价,而对馆藏数字资源的评价又包括对数据库、网络资源导航和其它数字化文献的评价。进而对数字馆藏存储系统的评价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数字素养是数字化时代用户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整理、归纳与总结,深入剖析用户数字素养内涵,在对国外高校图书馆用户数字素养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用户数字素养研究框架模型,包括明确用户数字素养需求、界定数字素养概念范畴、量化数字素养能力评价体系、构建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模式,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具体的用户数字素养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图书馆进行数字资源建设中涉及到的数字版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应从法律的角度、技术保护、增强版权意识、积极参与今后的版权修订活动等方面采取措施,以逐步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试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意义、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工作基础、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内容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江苏8所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概况及其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江苏8所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概况,并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数字人文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学者们主要关注作为一种方法论实践的数字人文,而对数字人文自身的理论建设较为漠视;缺乏理论内核的数字人文呈现一种数据库建设多于学科研究、论辩多于创新的现象,表面上轰轰烈烈,却缺少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本文呼吁重视数字人文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从"人文"的内涵出发,指出数字人文是"人文学科"的延伸和发展,是多门学科共同构成的一个新领域,其对人文的作用已经超越了工具或方法的使用,丰富了人文科学的内涵,是一种质的变革;辨析了与数字人文相关的人文学科、人文科学和人文主义等概念,基于麦卡蒂的方法论共同体与卡拉托斯的科学哲学理论构建了数字人文研究的理论框架,其由数字人文的基础理论、方法论、具体工作内容与研究领域构成。图1。参考文献11。  相似文献   

19.
数字迁移风险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字迁移是数字资源长久保存的策略之一。为尽可能减少迁移过程和结果所带来的风险,应构建风险管理框架,对数字迁移风险进行评估和测度。图1。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界在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的概念界定上尚未达成共识。在以往对信息管理的研究中,不同类型的用户通常在动因、认知风格和行为模式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本文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的概念进行系统性解析和述评,并从认知科学、行为科学和设计学的角度提出数字悟性(digital savvy)的概念,建议暂时搁置对于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的学术争辩,从整合的研究视角出发跨越两者间单纯的二元对立,为用户信息行为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新的构念和研究方向。图2。表1。参考文献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