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意义]基于使用与满足这一视角,对国外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相关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内容分析方法,遵循Webster和Watson的两阶段综述方法,共获取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相关的实证类文献54篇;逐一阅读与分析这些文献,主要关注与分析每篇文献所应用的研究主题、理论基础、因变量、自变量与实证结果。[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已有研究通常整合多种理论来构建实证模型;认知需求、个人整合需求以及社会整合需求相关的影响因素被学者关注得最多;与此同时,情感需求与压力释放需求相关的影响因素也逐渐受到关注。后续研究需要关注不同层面的需求满足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产生的不同影响、不同代际的用户群体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以及社交网络沉迷行为这些日益浮现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影响因素框架形成需求动机维度的22个标签,结合用户特征维度的8个标签形成大学生社交网络行为标签体系。采用社会调查方法获取标签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需求动机维度的4个分类特征因子。基于所提取的特征因子进行快速聚类,得到娱乐型、社交型、信息型和全面型4个差异化群体用户分类,并结合用户特征维度的8个标签对各类用户画像的典型特征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细化社交机器人对网民情感的干预机制,同时从实践上为网络突发事件舆情治理提供建议参考。[方法/过程] 以仁济医院赵晓菁事件为例,利用朴素贝叶斯方法计算微博情感倾向,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方差分解分析,确定社交机器人、意见领袖与普通用户在事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情感关系。[结果/结论] 社交机器人、意见领袖与普通用户的情感关系随舆情阶段演进发生变化,在爆发期,社交机器人放大了意见领袖对普通用户的情感影响;在成熟期,社交机器人影响式微,普通用户的情感反作用于社交机器人与意见领袖;在衰退期,三者保持较为独立的情感关系。此外,社交机器人的影响策略具有隐匿性和间接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信源可信性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意见领袖是社交媒体用户重要的参考群体。本文以社交媒体用户为调查对象,通过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意见领袖可信性的影响因子及其对用户行为意愿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声望、互动易近、信息质量、道德品质是影响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可信性的四个因子;意见领袖可信性四因子与用户搜索意愿、分享意愿、购买意愿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互动易近因子对三项用户行为意愿均有显著作用,而道德品质因子对三项用户行为意愿均无显著作用。本研究拓展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意见领袖的研究视野,对品牌有效开展意见领袖营销活动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关键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敏  孟蝶  张艳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1):128-136
[目的/意义]间歇性中辍是社交网络用户消极使用行为的内容之一,通过分析国内外代表性研究成果,对该领域研究的知识体系和关键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据此展望未来研究趋势,为后续学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方法/过程]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源,通过关键词检索、追溯检索和主题分析等步骤筛选出54篇重要文献,对研究主题、研究理论、研究方法3个关键问题进行系统综述,并据此构建规范性研究流程的框架。[结果/结论]社交网络情境下的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主题的细分程度、理论模型的丰富度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基于信息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交叉学科视角,从促进因素和抑制因素双向博弈、外部社会环境和心理情感体验综合作用角度来深入探究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将成为未来该领域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社交媒体用户的数字阅读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80、90后女性是社交媒体环境下数字阅读的主要用户,下班和睡前是社交媒体数字阅读活动的高峰时段,数字阅读用户的付费意愿与内容质量和稀缺性成正比,“社交关系”是驱动用户数字阅读行为的关键动力。因此,社交媒体平台中的数字阅读推广应当坚持“内容为王”,注重情感交流;依托智能技术,拓展社交网络。  相似文献   

7.
动机视角下社交媒体网络用户链接行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沉浸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从动机视角探索中国特定社交网络环境下用户网络链接的内外部动机因素,构建“动机—链接意向—链接行为”模型,并基于460条现实世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实现需要、沉浸需要、主观规范对社交网络用户链接行为意向的影响较为显著,而自尊需要和社交需要对其的影响则不显著。外部动机中的主观规范对社交网络链接行为意向影响最大,但总体上内部动机的影响大于外部动机。该研究结论对于基于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学术推广和网络营销优化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传播学领域内,"意见领袖"的发现和探讨是社交网络传播研究的重点。对此,国内相关研究方法大多采用了各类数学算法,主要通过社交网络用户表面的粉丝数量、转发数、评论数等作为意见领袖属性值。本文认为,这些数学计算都忽略了意见领袖人际影响链的传播特征。在复杂的社交网络中,这种基于群体间个人影响的动态链式传播结构,仅用数字反映其影响度大小是不够的。本文从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层面对意见领袖的存在条件、存在方式、存在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社交网络中的个体是否对另一些个体产生了态度的改变或者行为的影响,应该作为判断意见领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探索热点事件评论网络中话题社群及网民的情感波动,掌握舆情事件发展过程,对于整体把握热点事件的发展方向,做好新时期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方法/过程]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基础,基于评论词语间的共现关系构建基于事件发展的子事件网络,通过社群发现算法来识别子事件评论网络中的话题社群,将情感词依据情感词典赋予情感分类属性,基于事件的演化过程动态地跟踪网民意见以及情感波动。[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评论网络群落发现以及变异系数方法可以有效地衡量网民话题讨论的规模与集中程度;评论网络中赋予情感词节点情感分类属性方法可以体现事件演化过程中网民的情感变化;舆论衍生话题对事件的舆情发展有持续性影响;网民话题讨论内容对于事件演化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0.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情反转对社会安定和政府公信力带来极大挑战。以社交媒体为依托,信息交互已成为影响舆情走向和公众情感的重要因素。信息交互视角下舆情反转治理的有效性研究,为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下的舆情治理和控制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本文通过构建信息交互视角下的演化模型SFEnInR,模拟不知情人群S、持有观点i的意见发表者Ii、持有观点i的潜在意见发表者Ei、持有观望态度的关注者F和对事件不感兴趣者R在社会网络中的竞争演化,并分析不同态度情景下系统演化特征以及解决策略及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把握公告发布时机,可有效影响网民观点的演化;提高信息透明度,客观报道,可加快网民回归理性状态;贯通舆论体系,积极引导,可有效减少极端化、激进化的舆论扩散。  相似文献   

11.
宋振超 《图书馆》2017,(12):78-82
在虚拟社交平台中,知识共享是由网民个体发起并在群体中交互的过程,是受多种因素驱动和制约的网络行为。网络原住民的知识共享行为,既有个体内在驱动,也有外在动力的推动,还受到知识交互过程中形成的情感纽带的影响。文章通过描述性分析和信度分析,对网络原住民知识共享行为的驱动因素提出研究假设,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数据分析和验证,并探讨如何利用驱动因素提高社交平台的影响力和导向性,创新网络空间治理方式,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交平台。  相似文献   

12.
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网络用户的逐渐增多,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行为研究对帮助社交网络用户更好地规避社交网络安全风险、推动社交网络平台开发商提高信息安全技术具有积极的作用。[方法/过程]基于社会认知和保护动机理论,构建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数据结果表明,反应效能是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行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感知威胁和自我效能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而回避行为对信息安全保护意愿产生消极影响,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意愿对信息安全保护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线社交网络成为人们网络生活的最主要平台,人们基于兴趣偏好等原因集聚形成各个网络社区,共同参与感兴趣话题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因此识别在线社交网络中用户的兴趣偏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行为,提出从用户发布信息、基于共同参与话题的社交关系中寻找相似兴趣最近邻,和再考虑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影响力的相似兴趣最近邻,三种获取用户兴趣偏好的方法.最后利用百度贴吧数据集实验,比较三种方法的使用效果.实验表明考虑用户影响力的最近邻方法获取用户兴趣偏好的方法效果最好,而且这种方法不需要利用用户本身信息,仅仅只需要通过其最近邻用户就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用户兴趣偏好.  相似文献   

14.
在短视频浪潮的推动下,Vlog(Video Blog)开始走入大众视野,因其呈现出更强的审美区隔,成为继直播、短视频之后,国内视频社交的又一形态,掀起新的风潮。因此,选择Vlog为研究对象,从Vlog用户角度方面出发以满意度和沉浸体验为中介变量,实证分析Vlog用户感知价值与使用行为、忠诚度的关系,构建Vlog用户忠诚度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情感价值和社交价值对沉浸体验和满意度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沉浸体验对观看行为和互动行为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满意度对观看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观看行为和互动行为对情感忠诚和行为忠诚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文选择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介,从网络公共事件入手,以群体视角论述用户信息交互行为的社会责任取向,通过个案分析,阐明社交网络用户社会责任的实现途径。结果发现,在网络场域中,传统道德权威并未瓦解,社交网络中的个体行为并非完全以个人情感和利益为中心。网络用户的道德感和网络社会正义得以持续源于2个激励因素:个体的被认同感以及网络言论的公共化。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交互行为仍受传统道德、规则的约束,但存在群体极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悖论行为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意义]频繁的隐私被社交媒体泄露,导致用户对自身的信息安全产生了一定的担忧,因此,用户表现出隐私悖论行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的形成因素是值得探讨的议题。[方法/过程]以调节定向理论和调节匹配理论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产生的研究模型,包含感知次级控制、侵犯隐私经验、集体主义倾向、社交媒体信任度以及隐私顾虑等因素。同时,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对社交媒体用户进行调研及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对394个样本的分析,发现用户的感知次级控制和集体主义对社交媒体信任度有正向促进作用,进而驱动用户的社交媒体契合行为;而用户的隐私侵犯经验会影响其隐私顾虑,从而激发用户隐私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环境中容易出现虚假信息从众传播的现象,从而造成网络舆情,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文章旨在探讨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并构建影响模型。这一研究可为减少社交媒体用户的盲目从众行为、确定社交媒体平台的管控方向提供帮助。[方法/过程]以从众理论为基础,从群体因素、个体因素、情境因素3个方面构建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影响模型,并设计具体的测量量表。基于362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3.0和AMOS26.0分别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验证。[结果/结论]群体因素对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的影响作用最大,远高于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且群体凝聚力是关键核心影响因素;个体因素中,用户卷入度和相关知识经验正向显著影响个体声誉,进而正向显著影响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且用户卷入度的影响作用更大;情境因素中,信息热度正向显著影响情境模糊性,进而负向影响用户从众传播行为,影响作用最小,说明社交媒体用户对待不确定信息的理性态度。根据以上结论,文章提出了营造良好群体氛围、加强对认证账号的管理与引导、重点关注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信息、加大虚假信息传播的处罚力度、加强信...  相似文献   

18.
黄鸿业 《青年记者》2017,(11):110-111
随着各类新兴媒体的移动化、社交化发展,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信息交互频率越来越高,新媒体社交成为日常的社交行为.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是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群,对信息和新社交方式的接受速度快于其他群体,也乐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传递情感诉求,是网络意见气候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新媒体社交造成了负面影响,应当受到高校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网络社交平台是人们生产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媒介,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集群行为是社会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现如今,"理性吃瓜"一词的高频出现,反映了网民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展现了新的社交媒体集群行为方式以及"后"集群行为过程中网民自我理性建设的尝试,对稳定社会结构、维护社会关系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胡晓梅 《东南传播》2016,(10):61-65
本研究基于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方面实证考察青少年社交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隐私保护意识和社交网络经历,是青少年在社交网络中采取隐私保护行为的自身因素,父母教育程度和父母对子女上网行为的管控是另一方面的影响因素,二者共同决定着青少年在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