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古籍活化”是高校古籍保护的主要目的之一。当下“古籍活化”面临古籍难以走出“深闺”的问题,古籍数字化和数字人文研究是重要的活化途径。“古籍活化”涉及经费、法规和人才问题,高校需打破成规,设立古籍保护专项经费,培养适合“古籍活化”的专门人才,实现古籍保护、传承和活化。  相似文献   

2.
做好地方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是当今地方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桂林图书馆整理出版地方古籍文献的实践表明:图书馆作为地方古籍文献重要的收藏机构,开展整理出版地方古籍文献的工作,有助于地方文化的建设,也有助于图书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文献活化功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证了文献的开发、重组和智化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了文献活化功能的构成要素,并提出新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是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总结香港城市大学书法传承项目的实施经验,介绍该校邵逸夫图书馆引入“服务学习”推广馆藏古籍资源的教育模式,以书法艺术引导当代学生接触古籍资源,并分析此项服务学习的目标、方法与步骤及实践的效果,试图为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推广与文化教育活动提供一个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再谈图书馆古籍的藏与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古籍的涵义、收藏历史及文化传承,对图书馆古籍的“藏”与“用”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参考文献2。  相似文献   

6.
古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图书馆对其进行管理时应该做好数字化工作。文章首先对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这些问题给出了解决策略,旨在提高古籍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要重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保护与利用。文章介绍了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四大特色文献资源体系,并以古籍特色资源“化、承、用”、珞珈文化方阵“资源再造、智慧服务”、图书馆与博物馆“跨界融合”为例介绍了图书馆的服务实践,以及推进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燕梅 《图书馆论坛》2007,27(4):36-38,115
论述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探讨古籍文献“再生性保护”工作主要的技术、方法及发展方向,认为高校图书馆应着重加强和拓展古籍文献“再生性保护”工作,并应积极参与网络化共享.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是古籍保护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古籍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古籍人才,而图书馆的现有古籍人才却极其缺乏。笔者认为,古籍保护既是对图书馆古籍人才的挑战,同时,也为图书馆古籍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已不容置疑地成为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也为图书馆的古籍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念和基本要求,本文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主要就如何处理好古籍保护与古籍利用的关系、如柯科学有效地保护好古籍和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古籍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着重强调古籍管理部门必须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在具体工作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针对古籍普查方面的有关问题,文中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度全国图书馆古籍、地方文献工作会议于11月23日在浙江图书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古籍工作与地方文献工作的8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主题为“古籍业务建设与交流”和“地方文献工作的创新与效益”。古籍业务建设与交流分会讨论了“国家图书馆设立文献保护与修复中心”、“古籍修复队伍建设”、“地方馆设立文献保护与修复机构”等问题。地方文献创新与效益分会讨论了“各地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中心”、“整理地方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界》2011,(4):F0003-F0003
2011年6月11日(我国第6个文化遗产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举行了广西大学文学院古籍实践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并请广西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黄南津作“古籍: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报告。其间,广西大学文学院师生参观了自治区图书馆的古籍书库,听取了关于古籍版本、古籍利用方面的情况介绍。  相似文献   

13.
3月29日—4月1日,由浙江图书馆教育中心主办的“明清古籍鉴定和著录高级研讨会”在浙江图书馆举行。来自全国16个省市、60多家单位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文物馆和出版社的90多名从事古籍工作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以及19名浙江图书馆工作人员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熊远明指出,图书馆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立足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立足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活化利用;立足中华文明的“统一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中华文明“包容性”与“和平性”,推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陈超指出,图书馆要一如既往、与时俱进,把典籍收藏保护好;要雅俗共赏、激浊扬清,把典籍传播弘扬好;要汲古慧今、鉴往知来,把典籍研究服务好。为全力打响城市文化品牌和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贡献。陈建龙对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提出了四点新感受:第一,古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二,古籍保护要科学、完整;第三,古籍利用要精准、高善;第四,科学又完整的古籍保护和精准又高善的古籍利用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大有作为。王惠君指出,图书馆肩负着传播文化的社会职责,担负着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充分发挥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作用,传承岭南文化,共建“人文湾区”。未来,图书馆要通过发展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军介绍了南京图书馆在历史文化典籍收藏与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并指出,图书馆要努力做到切实尊重依靠人才、寻求各方合力支持、服务与研究平衡兼顾,从而把传承民族文化的大事办好。郭欣萍指出,图书馆要从三个方面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典籍:一是空间赋能,整合各方资源,拓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式;二是守正创新,利用新媒介、新平台,科技助力有效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与时俱进,聚焦地域特色文化,深挖当地文献价值赓续山西历史文脉。吴雪勇指出,杭州国家版本馆作为中华版本传世工程“一总三分”保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从强化收藏主业、优化分类保护、深化保藏研究三个方面做好版本收藏保护和保藏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中的图书馆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婉媚 《图书馆工作》2006,(3):34-35,41
本文浅论了在21世纪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图书馆工作应该以构建“和谐的图书馆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建设“和谐图书馆”为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的图书馆文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古籍工作研讨会为加强图书馆古籍管理与研究开发,增进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间交流协作,并迎接1996年IFLA大会在中国的召开,配合《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及《中国古籍著录规则》的修订实施,复旦大学图书馆受上海市高校图工委的委托,并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  相似文献   

17.
“特色图书馆”建设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深化服务、搞活服务的重要措施。东莞图书馆秉承细分读者、适应需求,因地制宜、各显特色,资源共享、统筹发展等原则,设立了漫画图书馆、自助图书馆、IT图书馆、粤剧图书馆等多个城市中心图书馆的“特色图书馆”,以及虎门“服装图书馆”、常平“地图图书馆”、厚街“家具图书馆”、大朗“毛纺织图书馆”、莞城“艺术和古籍图书馆”等多个东莞图书馆分馆的“特色图书馆”。其“以人为本”的特色服务及成效,为其它地区建设“特色图书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搜集图书馆以“图书馆+书院”模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的相关研究文献,调查典型实践案例并分析“图书馆+书院”模式的特征,基于“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在丰富完善服务体系、营造引领社会风尚、带动促进古籍保护开发、调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的优势,对“图书馆+书院”模式在未来发展的六个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应对措施:政策保障、资金投入、地方文献资源、标准化建设、新媒体技术应用、社会力量参与,从而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网络调研法和文献调查法,以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蒙古族古籍开发工作为例,总结在蒙语言培训、二次文献开发、民族技艺传承、民族艺术体验、民族文化送书下乡、民族文化推广6个方面的工作成绩。分析在古籍征集力度、古籍检索系统、文化品牌活动、科技含量、文旅融合5个方面的不足。在加大古籍的征集和整理力度、开发联合目录、打造文化品牌、科技赋能、文创产品开发、建立主题分馆6个方面为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蒙古族古籍开发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有规模较大、特点鲜明的中文古籍,在海外汉籍收藏与汉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早在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成立之前,对特藏中文古籍的编目工作就已经开始。截至1941年,该馆通过合作,基本完成早期馆藏中文古籍的整理与编目工作。在此过程中,义理寿起到重要作用,且有意识地实践了其中文古籍分类与索引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