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予”与“预”是两个常用字,均已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但是有些人写稿或编稿时,因分不清两个字的区别,常常出现以“予”代“预”的情况,如将“预先”、“预算”、“预支”写作“予先”、“予算”、“予支”。其实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家”与“冢”,两个字近似,笔画完全一样。区别在于点的位置,一个点在宝盖上,一个在下,可字意却是天壤之别。古人造这两个字的本意不得而知,不过从字的结构上能看出点“会意”和两个字之间的联系来。先看这个“家”字:宝盖像是房脊,宝盖上那个“点”代表房上一轮太阳,房子挡风蔽日,驱寒保暖,为人、畜提供生命繁衍之地(古时人畜混居,至今有的少数民族家里还住着牛)。古人造字,依类象形,于是有了“家”。再看看“冢”字:原本在宝盖上面的那个“点”,跑到了宝盖下面,太阳陨落,生命之光躲起来,人、畜离开了生命之源,入土为安,示生命终止。古人立字为凭,指示其意,于是有了“冢”。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汉语中有两个字常常弄混,一个是“彩”,一个是“采”。这两个字分别指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至少深浅大异。 人们说的“彩”,其实指的是物或人的外在模样与浅层标志,如色彩、光彩、丽彩、多彩等等。有“彩”,毕竟是好事。一块石头能成为彩石,一件瓷器能有光彩,一朵花能有艳彩,总比很粗、很俗、很土的东西要多一点观赏价值。人也一样,做一个有光彩的人,例如名响、位显、誉高的人,显然是比愚人、庸人、俗人要好些。  相似文献   

4.
《出版视野》2005,(6):45-45
民间有个习俗,过年时把“福”字倒贴在门上,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借“福倒了”的谐音“福到了”以图吉利,但从何时起倒贴“福”字,这“福”字倒贴与什么人有关,有怎样的传说?笔者经过多方搜集,原来,倒贴“福”字民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5.
有的朋友问:现在媒体对“非典”和“三个代表”这两个词在使用引号时有些混乱:有时加引号,有时不加引号,不知哪种用法正确,还是加与不加两皆可?  相似文献   

6.
“瑴”与“kū”一笔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  相似文献   

7.
彭钟仁  少辰 《出版参考》2006,(12):27-27
现在有些人谈起“四书五经”,就联想起“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其实这些陈腐的思想大多是后世儒家学者的发挥.并非直接来自“四书五经”。  相似文献   

8.
明俊 《今传媒》2005,(5):37-37
如果没有了广告,可能这个社会就很不正常。古代有“王婆卖瓜”,今天有“广告创意”,不用当王婆说得口干舌燥了。但每天就要接触那么多“创意”,实在有些疲劳,厌倦的情绪不断地出现。这厌倦更多地集中在一个“裸”字上。  相似文献   

9.
网络无疑是个开放的地方,网友们可以畅所欲言,但网络毕竟是面向公众的,不仅要突出主旋律,而且还要尽量控制乃至杜绝差错。各个网站特别是主流网站有责任把住这道关,对所有的来稿都要进行“过滤”,不能“来稿照登”。首先,要从政治上把好关:尽管是“文责自负”,同时我们也允许有不同的声音,提倡争鸣,但网络上刊登的东西必须是健康向上的,  相似文献   

10.
也许可以这么说,一个“吃”字和一个“家”字,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的价值取向。什么都可以丢开,就是这两个东西丢不得。实在被逼到墙角了,高尚一点的人可以为了家而牺牲吃,而品性差一点的则往往为了吃而牺牲家。  相似文献   

11.
“意象”与“意境”是中国画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两者常常混用,也往往重叠,以至于被误解为同义词,误以为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示。之所以产生误解,缘于两者中都有一个“意”字,也缘于“象”与“境”在词义上有某种相通、相似之处。其实,“意象”与“意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确解读“意象”与“意境”,对正确认识中国画的特征,对中国画的创作、欣赏及理论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张治 《新闻前哨》2003,(3):46-46
“品位”和“品味”是近几年来报纸上经常出现但又总是混用不清的两个词。这两个词如何区分,又如何恰如其分的使用,一直是很多新闻工作者的难题。 笔者认为,“品位”和“品味”可从以下几点区别开来: (一)名词“品位”和“品味”既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当它们被用于人时,表示意义的倾向不同:“品位”倾向于“人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各方面具体  相似文献   

13.
“好”字考     
“好”字在六书中属会意字,从古到今它的结构没有变化,都是由“女”、“子”两个象形字组成。  相似文献   

14.
康熙是1654年出生。就在这年的前一年,顺治皇帝赐予汤若望“通玄教师”之封号,加奉一级。3年后,也就是顺治十四年,顺治皇帝又为汤若望御撰《天主堂碑记》一文,并赐“通玄佳境”堂额。可见,在康熙皇帝玄烨出生前后的三四年间,“玄”字在顺治皇帝的心目中是十分重要的,儿子的名字里带着“玄”字,给洋“玛法”的赐物里两次带有“玄”字,  相似文献   

15.
KUSO(恶搞)这个词其实起源于日文,其意义据说是“粪”。烂”的意思。这个字之所以风行起来都是因为日本电玩界的“认真玩烂GAME”风潮。由于日本的电玩市场极大,理所当然会出现一些几乎毫无可玩性的游戏。但是,在这些游戏之中,有些游戏烂到让玩者想哭,但却又因其极端不可思议的烂而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甚至成为其忠实的拥护者。  相似文献   

16.
佚名  朱力 《出版参考》2007,(12):53-53
“甲”字是人人认识的最简单的中文字之一。它除了做某甲某乙之“甲”以外,还有些特别用途。比如说,常见报章杂志用“身怀六甲”说某人怀孕。人人皆知“六甲”应指孩子.可是为什么呢?怎么不“七甲”、“八甲”呢?  相似文献   

17.
张港 《新闻三昧》2005,(9):44-44
现在,“人士”与“位”这两个词用得越来越多了,但也越来越滥了。  相似文献   

18.
朱国良 《新闻实践》2005,(10):38-38
不知你留意到没有,时下有一弊病在流行,有些人搞材料、写文章总爱搞几个“性”,如“重要性”、“必要性”、“创造性”之类,总爱弄几个“化”,如“一体化”、“市场化”、“大众化”,总爱排几个“有压力”、“变动力”、“添活力”  相似文献   

19.
徐文 《军事记者》2005,(11):18-19
吃新闻这碗饭,无疑思考和困扰最多的便是如何“抓个一碰就响”的典型问题,这不仅是展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境界.也是衡量其自身“功力”的一个标志。对于一个半路“出道”的人来说,谈典型的写作手法似乎有“不知天高地厚”、“班门弄斧”之嫌。近期,与同仁切磋交流,大多是有关“抓典型、写典型”的话题。如今的各类典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我们这个时代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但也要看到,有些宣传的典型在“火”过一阵后.便昙花一现了。个中的因素固然颇多,但报道典型能否运用“平民化”写作手法,是个不容忽视和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最近,在审校一位著名国画大师的年谱时,读到这样两条:(一)1950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文字上看,简明扼要,无一赘言,但这却是两个存有‘硬伤’的句子。“伤”在何处?伤就伤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两个组织的称谓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