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元旦春节期间,新闻传媒的传统之一就是集中报道各地“文化下乡”特别是“送戏下乡”的消息.今年他不例外,从中央台到地、市台,从广播电视到日报晚报,更是形成了一个近年来少有的热潮.这些报道由于信息量大,时间相对集中,产生了一种宏观大  相似文献   

2.
姚滢同学在讨论中提到了李希光教授的“大篷车新闻学课堂”。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教学模式呢?它对于缩短新闻课程与市场需求的距离的启示在哪里呢?我们与李希光教授的助教郭晓科同学取得了联系。请他对“大篷车新闻学课堂”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专稿的命运     
每年的广播评奖,都有新闻专稿这个项目。“新闻专稿”是个什么呢? 查阅《广播电视辞典》,未得要领。它说是“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4.
第一点感受,“张刚大篷车”关注的都是市民关心的,是大家关注的。感觉齐鲁晚报有了“张刚大篷车”,这份报纸更加人性化,更有人情味,更受济南市民的欢迎。“张刚大篷车”有了齐鲁晚报这样坚强的后盾,在市民中的影响力也更大了。  相似文献   

5.
虽然不是有意与魏晋风同志唱对台戏,但是对他“摆短的胜利”的观点还是不敢苟同。我以为,过分重视“短线”就是短见。下面陈列个人观点。 一、什么叫“贴近”读者? 难道是题目取得越怪越好吗?在北京什么层次的人才逢人称“爷”呢?“操练”是什么意思?是否尊重急需规范化的中国股市呢?“英雄”难道仅指能在股市获得巨大利益的股民吗?“三线”肯定不是“三线建设”中的“三线”,那是什么意思呢?摆明了不让非股民的读者阅读。这不是“贴近”,而叫“媚俗”。 二、什么叫“各具特色”? 放放内幕消息,揭露庄家秘密,难道就算“特色”?这算不算违法呢?虽然中国股市发育还不健全,尚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但中国毕竟还是依法治国吧!我由衷地不愿看到咱们的出版人在监狱里统计书的实洋和该交的罚没款。  相似文献   

6.
陈永武 《视听》2011,(7):22-23
家电下乡了!汽车下乡了!建材下乡了!中国证券会也提出了开展证券下乡的可行性调研!种种"下乡潮"的背后,除了政策因素之外,还有就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先觉和清醒的企业(或者说是资本)逐利的一个重大方向!本文从媒体本身的生存空间和发展趋势来前瞻农村这个广义概念上的电视受众市场,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何谓服务?服务——字典里的解释是“为一定的对象工作”。这样一个充满发散性的定义,仿佛启示人们,服务理念的提出,将是一个构建性的、不断深入和丰富的思想发展历程。什么是图书馆服务?或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可以肯定的是,理解程度的不同,必将决定服务水平和质量。图书馆工作者的职责是“服务育人”。这很朴素,但足以说明服务的不同寻常——艰辛与神圣。服务究竟为了什么?这看起来很好回答,其实不然。这样的问题是“元问题”,是服务的“根”,也是服务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作为图书馆工作者,我想,这是不能不思考的问题。它是一切服务行为的“追求”——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对于图书馆的服务,如果不作这样的思考,我想,图书馆工作者仅仅是完成了“借借还还”的“职业任务”,充其量只是实现了有限的工作量,或者说是“撞了钟”。这样的“者”,是“经者”,可能还不能完全担当起服务育人的“人者”重任。服务是什么?我思考着,但回答不了。服务为了什么?我想得不深刻,但有一点坚信不移,那就是:服务是为了人!图书馆的服务即为了读者“成人”,只有“成人”了,才谈得上“成才”。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多元化取向给图书馆的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选择,同时也给图书馆和它的...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新闻采访中,常常听到有这样的说法:“你有什么好点子?”“这个点子不错”等等。什么是“点子”呢?“点子”,就是主意,即在采访写作中,触物于何方?立意于何处?寓理于何事?落笔于何点?“点子”是新闻敏感最重要的体现,它的实质是:从哪个角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新闻价值,才能充分地表现新闻价值。“点子”表现在采访写作和编辑的过程中,但在采访写作中又表现较为突出。“点子”在采访写  相似文献   

9.
按摩麻辣烫     
“异性的吧?”9月30日,也就是“十一”长假的前一天晚上,戴晓蕊跟几个朋友在咖啡馆坐到11 点半,12点,敲开家里的门。母亲来开门的速度很快,且没有像往常一样嘟囔她为什么不带钥匙。“张骥呢?张骥回来了吗?”戴晓蕊一边脱鞋一边问。母亲马上凑上来,神秘兮兮地说:“他呀,他去找小姐按摩去啦!刚走。”“什么找小姐呀,妈你别乱说。”“大半夜闹个女的摸来摸去,有什么好啊!你太相信他啦,傻闺女,我看张骥早晚要学坏!”对  相似文献   

10.
上图讲座     
尊敬的、亲爱的上海的观众和读者朋友们,下午好!很高兴、很荣幸应上海图书馆的邀请,今天下午来到这里和大家见面。我感谢上海的朋友们!我今天演讲的题日,如题板所示:“中国文化与中国人”。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都生活在中国文化的环境和氛围之中,我们的所作所为、生存发展都是与这个文化密切相关的。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我们就不能了解自己;我们不了解自己,就很难把自已的事情做得更好。所以,我今天要来给大家讲这样一个题目。我们马上要血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文化?或行说,什么是中国文化?当然,要回答“什么是中国文化”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化。文化学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大约有两三百条,今天下午如果我来讲这些定义的话,恐怕要走掉三分之二的听众,我还是来讲一个故事吧。有四个人去咖啡厅喝咖啡,发现杯子里有一个苍蝇。第一个发现的是英国人,他站起来,掏出钱包,抽出一张钞票,压在杯子下面,就走人了。为什么呢?因为咖啡里有苍蝇是不能喝的,他肯定也很愤怒,但他是绅士,不能发怒,于是就用付钱但不喝咖啡的方式来表示抗议。第二个发现的是日本人,他勃然大怒,“八格牙鲁!”再把服务员叫来,“你的什么的干活!苍蝇的有!你们懂不懂管理啊,还想发展?”很是愤怒。因为日本人做事很耥致,很到位,不允许出现这种状况的。第三个发现的是美国人。他笑了,用手指一勾,把那个服务员叫了过来,“不错啊,咖啡里还有苍蝇啊,不过在我们美国咖啡不是这样上的,我们是先端上来’一杯咖啡,再端上来一罐牛奶,再端上来一小碟方糖,再端上来一小碟苍蝇,我们想放多少放多少。”美国人有幽默感,他用这种方式表示抗议。我就要提出一个问题了,如果是中国人呢?中国人会说,“去!把你们领导找来!”这是什么不同?这就是文化的不同,中国人是有事找领导。美国人有事找律师,比方说,两个人在路上车子相撞了,他们是不会吵架的,双方会走下车来,相互交换一下名片,然后说,请找我的律师。因为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它的文化就是法治文化,虽然他们也不喜欢律师,美国人对于律师是一个矛盾的态度。美国有一个笑话,一对年轻人上了天堂相爱了,然后他们去找上帝,“上帝啊,我们想结婚。”上帝对他们说,“这个事情很好办,一个星期以后会有一个牧师上天堂,他可以为你们主持婚礼。”一个月之后,年轻人又来找上帝,“上帝啊,我们要离婚。”上帝说,“这就难办了,天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律师上天堂昵!”  相似文献   

11.
某诗刊发表了一首叫《思》的诗。诗文只一行:“载着梦的竹篮掉进深井——”。载着梦的竹篮子是什么样儿? 掉进了深井又象征什么? 那个题目是相思、思念或是思考? 有的作者写文章,爱搬弄新名词,生怕人家读懂了似的。如,某报宣传一位先进人物,讲到感人之处时,来了这样一句:“他未曾把缺乏食物的信息反馈到大脑”。什么意思呢? 说白了,就是“他  相似文献   

12.
这不是吹牛     
我们搞新闻工作的人是靠实事求是吃饭的,当然不能靠“吹牛”过日子。但是社会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有这样的偏见,即使你的稿件内容完全真实,他也会说你是“吹”。所以如果你要问我最反对的是什么?我就会说:“我最反对的是先进人物的事迹见报后,有人嫉妒他!”我们的新闻报道是要扶正祛邪,宣传先进人物的动人事迹,如果说是“吹”的话,我就勇敢地宣布:“该‘吹’的我就要‘吹’!”请看下面三个例子。山阴县岱岳镇先进巷有个转业军人叫张占成,原是下喇叭乡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五八年是我們广播电台同志工作上、思想上双丰收的一年。我們是怎样得到这个双丰收的呢?用一句話来說就是:深入到实际中去! 一九五八年年初,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形势逼人。这种形势使我們深深地感到,如果再不深入实际,我們的广播宣传就一定会落后于实际。省委当时也一再要我們下去,并且作了关于在各地建立广播記者站的决定。这样,我們下定了决心,对全台編輯記者和播音員提出了一个“一、二、三、八”的要求。这就是說,一年之內,播音員下乡下厂的时間不得少于一个月,編輯不得少于两个月,編委不得少于三个月,記者不得少于八个月。这个要求是能够完成的。据去年八月底統計,每个播音員平均已下乡三十一天,編輯部平均每人下乡达四十天,文艺部平均每人下乡二十天,記者平均每人下乡下厂八十一天。編委下去得較少,平均每人下乡四十一天。  相似文献   

14.
一位年轻记者问我:“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费力,费时间,出稿慢,不如赶赶场子,看看现成材料,抓些‘短平快’。”是呀,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会得到什么?记得一位新闻前辈讲课时,打了一个比喻:“涉深水者得珍珠。”珍珠者.宝中之宝也。多么诱人!珍珠是什么?是你奉献给读者的精品力作。一篇精品力作,十元、几十元稿费,不等于它就是青菜、萝卜;文稿拍卖,谁出十万、几十万,也不等于就是慧眼识真金。优秀的作品令人百读不厌,能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心灵。这样的作品,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相似文献   

15.
"e时代"、"数字化生活"、"网络世界"……充斥于耳畔的时尚词语向人们示意着: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了!然而,这一看法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赞同,理性十足的人们对此却常常不屑一顾:浮华的世象算得了什么,隐藏在社会背后的东西才最能说明问题!什么是社会最深层、最隐蔽的东西呢?说是档案恐怕没有人反对吧!那么,我们就去看看现在的档案工作究竟是什么样子,它与过去相比有多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你看到这个题目一定会感到诧异:新闻怎能与“吃喝”联在一起呢?笔者细心观察到,新闻与“吃喝”看似风马牛不相及,有时可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呢! 一个记者下乡采访,住下后虽一再给乡干部交待:“咱们一起吃,别另做了。”临到吃饭时,端出的饭菜却是两样。他思忖再三,最后心一横:“吃!”到写稿时,似有一个幽灵常在耳边叮咛:“如此盛情招待,稿子发不出怎么交待!”热情好客是一种传统美德,笔者决不是对主人盛情的指责,且别说在今天,就是在那粮票重于钞票的经济困难时期,作主人的如果不招待好客人,心里也是很过意不去的。记者所以感到不好交待,只不过是在盛情之下有一种不安心理的反应而己。笔者看到另一种  相似文献   

17.
在1977年高考的语文和政治试卷里,我们曾经见到这样的病句: ①什么是“众寡悬柱(殊)”?就是大量寡妇不想活了悬梁自尽。②“四人帮”想要篡党夺权,真是胆大包天,吃心忘想! ③党中央一拳粉碎了“四人帮”,为民除了大粪,避免了一次大出血。人们读到这样的句子,难免会哭笑不得!怎么,堂堂的高中毕业生,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可事实就是如此。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由于考生掌握的语词太少,未能用词准确表达概念的结果。例①将“殊”误认为“柱”,再经解释,便与“众寡悬殊”的概念大相径庭了。例②由于将  相似文献   

18.
有位诗人访问海南时,被那婆娑多姿的椰子树所倾倒,想写一首赞美的诗歌。他苦苦寻思,怎么样比喻呢?它像棕榈吗?像芭蕉吗?都不像!它就是它自己。火花一闪,诗人的情感被震撼了,挥笔写下:“椰子树像什么?不是芭蕉,也不像棕榈,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  相似文献   

19.
今天举行“张刚大篷车”百期座谈会、并与济南市25个职能部门签订共建协议,作为“张刚大篷车”的负责人之一,我感到非常激动。在此,我代表“张刚大篷车”这个团队首先要说声感谢!  相似文献   

20.
新闻写作的产品是新闻作品。研究新闻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好的新闻作品,那么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算是好的呢?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很显然,符合和适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要求的新闻作品才是好的新闻作品。新闻作品的五个特点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它们是:新闻作品是“易碎产品”,新闻作品是“机遇产品”,新闻作品是“组合产品”,新闻作品是“选择产品”,新闻作品是“传播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