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现在提倡写短文,而且新闻体裁还规定字数,在长风日炽的今天。以字衡文,出于不得已。如何把短文写好?使人读后真有“尺水兴波”之感,是很值得研究的。前苏联作家契诃夫说,“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古代精短文章,光焰夺目。《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左传》加在一起,也只有40万字。《论语》只有11750字,老子的《道德经》,仅有5000字。  相似文献   

2.
“瑴”与“(■)”一笔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瑴”音jue,双玉谓之瑴。《说文解字.玨部》注曰:“瑴,玨或从(■)。”《左传.庄公十八年》中云:“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穀、马三匹,非礼也。”晋杜预注曰:“双玉为瑴。”唐陆德明释文:“瑴音角。字又作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青云》云:“二玉相合曰瑴,此玉常合生故也。”《国语.鲁语上》:“(僖)公悦,行玉二十瑴,乃免卫侯。”三国吴韦昭注:“双玉曰瑴。”“(■)”音ku,意为未烧的砖,即砖坯。《玉篇.土部》云:“(?),墼土也。”宋李诫《营造法式.总释下,塼》云:…  相似文献   

3.
《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事,号曰《吕氏春秋》。布成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七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子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来历。这个“一字千金”到底是什么用意?吕不韦以千金之悬,真的就是为了要别人给他编的那部《吕氏春秋》作一字之“增损”么?  相似文献   

4.
《新闻战线》第2期《读者论坛》登有一篇《“杀”出来的思索》,批评去年11月经济日报上一篇来信的题目《为奶奶买上衣苦杀我也》,说“杀”字用错了,应该用“煞”。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杀”和“煞”字通用。现代汉语词典举例说:“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例:气杀、恨杀、笑杀人。因此,经济日报这则题目中的“杀”字没用错。该文作者的立意是好的,强调文章题目不要用错字、错词;  相似文献   

5.
《新闻战线》第2期《读者论坛》登有一篇《“杀”出来的思索》,批评去年11月经济日报上一篇来信的题目《为奶奶买上衣苦杀我也》,说“杀”字用错了,应该用“煞”。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杀”和“煞”字通用。现代汉语词典举例说:“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例:气杀、恨杀、笑杀人。因此,经济日报这则题目中的“杀”字没用错。该文作  相似文献   

6.
请先看几个例子: 一、“……说大约值七、八百元……”(《中国青年报》1991年7月7日二版《绝无仅有的“和谐”》) 二、“……每篇都在四、五百字左右……”(见江苏《新闻通讯》1991年第6期《多用“小号针”打好“连珠炮”》) 三、“……也可存活四、五十天上下……”(见《广西科技报》1991年3月7日四版《人断食后能活多久? 》) 以上三例中的“大约”、“左右”、“上下”均系蛇足之笔,应删去.因为“七、八百”、“四、五百”、“四、五十”都是大概的“约  相似文献   

7.
“俩”字是一个“老资格”的易被误用的字,请看下例: (1)《小俩口赶集》(《光明日报》1980年9月19日) (2)小俩口被称为新人……(《莫污染新婚之”新”字》,《工人日报》1982年1月12日) (3)普通话也不应该有“您们”(可以说成“您俩位”“您三位”等)。(《这个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的名与字一般在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即以大家都熟悉的三国人物来说,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在意义上是相关的。赵云,字子龙。因古人有一种认识,所谓“云从龙,风从虎”,那么“云”与“龙”在意义上也是相互关联的。但事实上,在早期的中国历史中,这种关联并不是非常紧密的。与名相比,字的赋予更为直接地体现为一种简单的顺序排列和对人的美称。这种情况在汉代表现的尤其明显。研读汉代史籍,我们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汉人的字,尤其是西汉,往往以排行或表示美好意义的字和对男子的美称进行的组合,而与名的意义无关。如用“卿”做字的后缀:…  相似文献   

9.
电视台的播音员说:“现在报告午间新闻”,“现在报告晚间新闻”。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午间新闻》、《晚间新闻》是一次新闻节目。所谓“午间”、“晚间”只不过是发布新闻的时间,并不是节目中播报的新闻发生在午间或晚间;因此,我们只能说“现在报告新闻”而不能说“现在报告午间新闻”。实际上《午间新闻》的全称应是《午间新闻节目》,为方便和精练省略了“节目”二字。说“现在报告午间新闻节目”显然搭配不当,因为在广播电视中只能说“播送……节  相似文献   

10.
清人叶生在《书:调和》中讲:诗人须有“才、胆、识、力”。说:“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原诗》)笔者不禁深思,无“才”如何?元“力”又如何?其实,无“才”,不能成文,更不能成诗;无“力”,则无风骨,更无艺术公力。细究这四字,个中大有嚼头。借此四字,用于杂文的写作和评论上,则是再贴切不过了。先说“胆”。写条文是需要胆量的,元“胆”是写不出杂文的。郑板桥在《偶然作》诗中大呼:“直摇血性为文章。”让人读后拍案叫好。试问,杂文若无“血性”,谈何针及时弊、激浊扬清?因此,无“血性”者——胆小怕…  相似文献   

11.
“惟一”或者“唯一”的释义是 :只有一个 ,独一无二。以前都是“唯一” ,近些年多被改成了“惟一”。是“惟一” ?还是“唯一” ?到底哪个更准确 ?在古籍中 ,唯、惟、维三字通用 ,在《词源》“惟”字的注释下特别说明 :《尚书》用“惟” ,《毛诗》用“维” ,《左传》用“唯”。从字源上看 ,唯、惟都不是“只”“独”“仅”的本字。《说文》曰 :“惟 ,凡思也 ,从心 ,隹声” ;“唯 ,诺也 ,从口 ,隹声” ;“维 ,系车盖维也 ,从系 ,隹声”。就是说 ,“惟”的本义是思 ,考虑 ;“唯”的本义是答应 ,应答声 ,成语“唯唯诺诺”中的“唯”就是它的本…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不同的年龄代称各异,就是同一年龄也有不同的代称。 始龀 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因此古人称男8岁、女7岁为“如龀”。如:“有遗男,始龀。”(《列子·汤问》) 幼学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便截取“幼学”二字作为10岁的代称。 及笄 笄是古代束发用的簪子。《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故后人称女子年达15岁可以出嫁为“及笄”。 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人,故男子20岁称为“弱冠”。 而立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意即30岁有所成就,后将“而立”作为30岁的代称。 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故后人常用“不惑”代称40岁。 艾服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宫政。”后因以“艾服”作50岁的代称。 知命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指懂得天意旨。旧时因以“知命”为50岁的代称。 耳顺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后人便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 花甲 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年,故称六十为“花甲子”。后简称为“花甲”。 古稀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便以“古稀”作七十岁的代称。 耄耋 耄,耋,老也。古称八十岁、九十岁的老人  相似文献   

13.
读《出版工作》1988年第11期《录“像”还是录“象”》一文,作者亦均同志认为应该作“录象”而不应该作“录像”,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按“象”、“像”二字在某些意义上本来相通。亦均同志文中引《说文解字注》也说:“按:古书多假象为像”;又说:“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之前,想像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而亦均同志下文却据《现代汉语辞典》中“想象”一词的释义,推论出由“想象”派生出来的表示形状、样子意思的“图象、印象、形象、影  相似文献   

14.
《半岛晨报》是辽宁日报报业集团创办的一张子报,创办3年,发行量就达30万份,广告收入近亿元。一张新报纸的成功在版面上必须做到“新”、“细”、“画”。 一、围绕“新”字,不断变换,创造新鲜感。 新闻以新为贵。围绕“新”字做文章,不断追求新意是都市报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报业竞争日趋激烈,家家报纸花样百出,创新成了大家抢占市场的有力武器。《半岛晨报》独辟蹊径,做足自己的“新”字文章。  相似文献   

15.
名、字、号     
《出版参考》2005,(12):31-31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I)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8月10日十二版《高长河忒有人情味》一稿中说:“二十集电视剧《忠诚》在央视一开播,主人翁高长河便以朴实无华、平易近人、极具人情味的形象树立在人们面前。”句中“主人翁”一词似有不妥,应该称其为“主人公”才对。“主人公”和“主人翁”尽管在词典上有同义的解释义项,但是在具体使用中还是应该有一定区别的。“主人公”一般是指文学作品和影视剧  相似文献   

17.
“相”、“象”、“像”三个字的字音相同或相近,由它们分别组成的词,有的词义也相同或相近,但人们难以把握,常常弄混。“相”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相,省视也”。    相似文献   

18.
释“七”     
《汉语大字典》释“匕’云:‘“七,数词。六加一的和。”这是“七”字的基本意义。在说解“七”字的字形及本义时,引《说文》云:“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卖出也。”并引了山《数名古谊),谓“‘七’古通作‘十’者,刊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七’即‘切’字”。丁山所谓古字,当是指甲骨文及六国古文。甲骨文“七”字与“甲”字相同,都像今日的“十”字以甲骨学小辞典》说“七”字的横比“甲”字的横较短,并非普遍如此人《说文》释“甲”云:“甲,东方之益,阳气萌动,从木戴车甲之象_一日人头直为甲,甲象…  相似文献   

19.
谈起老年期刊的宗旨和特征,十有九人会说,无非是一个“老”字。这话似乎也不无道理。期刊的性质是“老”字号,刊名上大多都带着个“老”字,如《中国老年》、《老人天地》、《山西老年》等;有的刊名中虽然不见“老”字,但也是“晚霞”、“晚晴”、“夕阳”、“金秋”之类象征着老年的字眼儿;期刊的读对象当还是以老年人为主。于是,老年刊物无论从刊名到读,从内容到形式,一切皆“老”了。  相似文献   

20.
“度”与“渡”的错用,报刊上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上,仅北京几家大报的标题就有:《初渡儿童节》,《渤海渡假乐园建成》、《芬中航线喜渡五岁生日》等等。上述标题中的“渡”字应为“度”。其实,区分这两个字并不难。度——用于度假、度日、欢度、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