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中国编辑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关于编辑劳动的性质和作用问题的讨论。这个问题也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编辑劳动的性质和作用在于中介性。说在一般情况下,编辑劳动不直接创造文化知识,编辑活动的过程也不是直接创造文化知识的过程。文化知识的创造者,是那些写出了文学作品、学术论著的作家、理论家和科学家,是那些创造着别具风格的画品、乐曲的画家、音乐家。只有当这些人的成果需要向社会公布,划进入大众传播渠道时,才能和编辑及编辑活动发生联系。另一种意见认为:编辑劳动的性质在于加工性和创造性。因为编辑活动是对他人作品和资料进行收集、选择、整理和加工,使之  相似文献   

2.
在编辑活动系统中,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的联系是通过文化选择实现的。编辑主体在对编辑客体的文化选择中处于主动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对编辑客体的信息的选择、存储、加工改造的过程始终是在编辑主体的支配下,是为实现编辑主体的行为目的而自觉、自主地进行的。这一实践过程充分体现了编辑劳动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编辑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直接参与了整个社会精神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传播、贮存过程。合理有效地使用和管理编辑劳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编辑劳动效用和价值创造。当前,我国图书质量为什么严重滑坡?有关人士撰文认为,编辑含量严重不足,编辑责任心不强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提出:“增加编辑含量”,增强编辑责任心是  相似文献   

4.
正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凝结着劳动者的劳动。作品的价值是作者劳动创造的,作品价值的实现同时凝结着出版者包括编辑的劳动。作者劳动和编辑劳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作者劳动依托编辑劳动得以增值,编辑劳动依托作者劳动得以实现社会价值,两者共同创造着文化。创造性是作者劳动和编辑劳动的不竭源泉。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没有创造性劳动的作品不成其为作品,没有创造性劳动的编辑工作不是合格的编辑工作,不仅不能实现社会价值,创造文化,而且会使劳动失  相似文献   

5.
编辑的审美活动与编辑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审美活动可帮助编辑有效地获得精神产品真与善的品格,亦可创造出编辑审美价值形态.编辑审美活动的特点是与一般文本编辑工作相离析,对编辑客体美的属性整体地、感性地进行感受、鉴赏、辨析和评估.编辑美是把编辑审美价值形态运用各种符号物化凝定为一种可供传播的客观存在物.它的创造途径主要有集中、编排、关系、距离、想像等.  相似文献   

6.
人类在创造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产品的审美价值。精神产品是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要的,编辑工作是人类精神生产领域的重要环节,显然更需观注自身的审美功能。所以,编辑在遵循编辑工作客观规律的同时,还必需充分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活动;而着重从统一点来考察编辑工作,研究编辑审美活动过程、编辑审美的心理特征、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编辑审美价值形态等,就构成了图书编辑美学的主要课题。编辑审美活动过程审美活动是人类从精神上感受和把握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编辑审美活动则表现于作为编辑主体的人对编辑客体进行美(丑)  相似文献   

7.
编辑活动特征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编辑之友》1991,(3):8-11
目前,我国编辑出版界对编辑学的界定不下30种。归纳起来,大致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倾向,即编辑活动是编辑学研究的对象。因此,研究编辑学,就不能不着重研究编辑活动。所谓编辑活动,就是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所赋予的一切行为总和。它是以精神文化产品物化生产为其最基本行为的一种社会文化建构行为。作为主体的一种社会活动行为,编辑活动必然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深入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无论是对于编辑学的建构,还是出版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仅就编辑活动的特征进行一些初步研究,以期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8.
编辑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编辑劳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它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劳动者个体的钻研和思考。各类信息的搜集、选题的设计与构思、作者的发现与选择、稿件,的审读与加工、图书市场的调查与开发……等等,都要靠一个个编辑人员勤奋努力的个体劳动,才能取得成功;编辑劳动成绩的大小、创造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编辑个体的智能和劳动态度。正是这种个体劳动的特点,才会使优秀的编辑工作者可能成为编辑家,并在自己的劳动中形成与众不同的编辑业绩和编辑风格。不过,编辑劳动的个体性与其他脑力劳动的个体性并不完全相同。例如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脑力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方式主要是个体的;他们的社会角色(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又要求他们这种脑力劳动突出自己的个性,个性特色越是鲜明,其精神产品就越能显示出独特的创造风格。因而他们的劳动个体性特别强烈;而编辑的劳动方式并不全是个体的;编辑的社会角色是:精神文化生产的组织调节者、精神作品文本的制作者、传播者。这种社会角色对编辑劳动的要求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高度结合;编辑创造的业绩与风格也不能离开这种结合表现出来。所以,编辑劳动的个体性就与群体性很难完全分开。最近,有位作家给编辑家黄伊写了一本传记:《烛照篇——黄伊和当代作家  相似文献   

9.
关于编辑劳动的创造性问题,仍是当前编辑学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讨论的不断展开,编辑劳动具有创造性意义的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在具体的认识上,大多数仍停留在这样一个层次上,即认为编辑劳动的创造意义主要表现为创造的参与性和创造的二度性,是一种间接创造,或曰再创造,而对编辑创造的主体性、直接性,尚持有不同程度的保留态度。我以为,对编辑劳动创造性的探讨,不应局限在狭隘的编辑工艺流程的圈子里,而应在人类文化建构的宏观背景上来考察编辑活动的本质意义和它的社会价值、社会作用。唯此,认识才可能深入。人类文化建构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编辑创造和作者创造同是这一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而又密切相联的两个环节。任何文化  相似文献   

10.
美术教育是一门关于美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直观的美,心灵感悟的美,同时也在发现着美,创造着美。其中,美术编辑的审美修养是关键因素。 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通过期刊、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人们会接触到内容丰富多彩的图片。此时人们看到的图片已经是经过美术工作者编辑之后而呈现在大家眼前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们以情操上的陶冶,而且以艺术上的享受。而这归根结底都离不开美术编辑的审美修养。  相似文献   

11.
编辑的激励与激励编辑的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从事的是文化选择、文化传播和文化积累的创造性精神生产活动,编辑实践活动的特质使得编辑的劳动具有隐含性、复杂性和难于度量等特点。正是编辑劳动的这些特点,为编辑管理带来了许多困惑。倘若管理得太死,可能压制编辑的主观能动性,窒息编辑的创造活力;如果管理过于松懈,有可能导致人浮于事,吃“大锅饭”的现象。建立什么样的编辑管理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编辑潜能,调动编辑的积极性,激发编辑的创造性呢?在我看来,惟有以人为本,建立以激励为核心的编辑管理制度。一、有效的激励是激发编辑潜能的催化剂相对而言,编辑的学…  相似文献   

12.
编辑活动属于精神文化生产和传播活动,它对初级精神劳动成果进行组构、选择、优化和创造,其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直接串联着社会意识系统,影响社会精神文化走向.这些都是编辑活动最基本的本质,而且这种本质具有分层、多元的特征,涉及编辑出版活动的诸多方面.在此,本文从导向的层面,以编辑导向为中心范畴,对编辑活动的本质作一探讨,以期对编辑活动本质的认识提供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3.
编辑意识,是指编辑主体所持有的一种对编辑客体的系统化了的、自觉的、伴随着情感体验且具有能动性的心理反映形式。它是编辑主体以情感、态度等方式体现编辑与受众之间,编辑与作者之间,编辑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带倾向性的心态,具有使编辑行为带有目的性并促成现实的控制力量。当编辑拿到  相似文献   

14.
编辑美学原则释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编辑活动中,编辑主体(即编辑),总是根据其自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对编辑客体(或称编辑对象)进行编辑艺术处理,使之以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和谐统一,反映和表现自然和现实的真与善,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编辑美。编辑审美创造活动与其他审美创造活动一样,亦须遵循  相似文献   

15.
书刊编辑美泛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刊编辑美泛谈●徐树文【太原创造和追求美一直是人类自觉或不自觉的一种活动,它的发生和发展伴随着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到了文明时代,创造和追求美就成了人类非常自觉、甚至是苦苦追求的目标。书刊编辑是社会文明活动中的主将,从而他们毫无例外地成为创造和追求美...  相似文献   

16.
编辑工作是一种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马克思说过,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是精神,编辑作为精神生产劳动者,他所处理的每部文稿,都是崭新的精神实体,必然包含有一系列的新思想,需要仔细地进行审视处理,这是一项精神生产的创造性劳动,是一项理论的学术的探讨性工作,在这项创造劳动中,编辑工作体现在六个字中:入、出、静、动、精、巧,即入则以审,出则以评,静则以斟琢,从而使美玉现其彩、宝珠闪其光,编辑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创造性脑力劳动”,实现编辑工作的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17.
艺术家的劳动是创造,编辑的劳动同样也是一种创造。人民日报海外版自1985年创刊到今年7月正好两周年。其中以美术为主的画刊已出了60期。它无论在选题、选材,还是在编排方面,都显示了引人入胜的创造性,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全国众多兄弟报纸的画刊中堪称佼佼者。它象一扇传播美、普及美  相似文献   

18.
优秀新闻作品总有它可圈可点的地方,其所以值得留点皆因附丽某种美的精灵。这美,就客观而言源于生活(“美是生活”),就主观而言源于创造(“劳动创造了美”)。 在对创造过程的考察中我们又看到,优秀新闻作品的创造大多始于记者编辑的发现。  相似文献   

19.
期刊编辑活动是以选择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目标,以组织、选择、调控、传播、教化为己任,以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实践活动,因而包含着一个编辑价值和编辑价值观问题。本文拟就如何理解和培养期刊编辑价值观(以下简称“编辑价值观”)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编辑价值观的实质与制约1.编辑价值观的实质及体现谈编辑价值观首先不能不了解什么是编辑价值。编辑价值是编辑主体与客体(文稿)相互作用的结果。确切地说,是编辑工作者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益。它是由精神产品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所决定的。期刊编辑价值观就是一种以主体价值标准为尺度的评价性认识,换言之,就是编辑对文稿进行科学评价的观念体系。编辑的这种价值观念是特定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观凝定,是对编辑工作形成的价值关系的理性概括,也是编辑对个体经验和群体智慧的自觉总结。这就是编辑价值观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一)这几年,不少编辑出版理论研究者从系统论和选择学的角度来探讨编辑活动规律,提出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环境构成编辑活动大系统。在这个编辑活动系统中,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联系是通过文化选择这个中介实现的。通过文化选择,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关系具体化了从而也实现了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统一,达到编辑活动的最终目的。编辑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具有必然性,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关系集中表现为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的自觉选择。若不如此,编辑主体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选择学理论还告诉我们,编辑主体在对编辑客体的文化选择中处于主动地位,具有自觉、自主态势;选择什么,由编辑主体根据客观需要而决定。编辑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始终是在编辑主体的支配下进行的。编辑主体对客观环境分析和利用得准确与充分,选择就顺利。显然,编辑主体的素质决定着文化效果的好坏。所以说,提高编辑主体素质,发挥编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保证编辑出版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