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当今社会,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政府的危机沟通与新闻发布活动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2011年6月广州增城新塘事件,具体归纳出政府危机沟通的策略在于:掌握传播主动权,及时并持续公开通报信息,有针对性地与媒体沟通等。进一步分析事件中政府危机沟通的问题在于:危机预警机制缺失、传播工具单一、信息公开不全面等。为此应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引入危机沟通机制,注重危机沟通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2.
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提高危机公关应对能力,建立良好的危机沟通机制,才能合理解决危机,塑造良好形象。本文通过对河南兰考火灾事故中当地政府的危机沟通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在应对危机事件时存在着信息沟通不畅通、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危机公关意识缺乏、新闻发布绩效考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地方政府应当从以下方面完善危机沟通机制:危机潜伏期做好危机预警、危机爆发期积极应对媒体与社会舆论、危机扩散期与媒体积极沟通引导舆论、危机消退期进行自省并重塑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3.
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提高危机公关应对能力,建立良好的危机沟通机制,才能合理解决危机,塑造良好形象。本文通过对河南兰考火灾事故中当地政府的危机沟通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在应对危机事件时存在着信息沟通不畅通、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危机公关意识缺乏、新闻发布绩效考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地方政府应当从以下方面完善危机沟通机制:危机潜伏期做好危机预警、危机爆发期积极应对媒体与社会舆论、危机扩散期与媒体积极沟通5I导舆论、危机消退期进行自省并重塑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4.
沟通是社会互动中最重要、最频繁也是无所不在的互动机制,对于政府危机管理而言,沟通更有其特殊的重要作用。政府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沟通策略和技巧的运用,对民众提高危机意识,消弭危机所带来的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从危机前、危机过程中以及危机后三个阶段探讨了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沟通策略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CAS的危机信息管理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危机信息管理的复杂特征;从信息管理流程、信息传播路径和信息系统建设三个维度建构了危机信息管理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以下基本观点:①危机信息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整体结构和基本功能的复杂性;②危机信息管理应以危机管理和决策为轴心,形成螺旋式的危机信息管理循环;③政府组织、主流媒体、图书馆等信息机构是危机信息传播扩散的主要途径;④建立分层次的全球战略与区域应对系统和多功能的互联互通危机应急网络是实现危机信息及时传送与交换以及危机情境下信息联动与共享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今春"非典"疫情的肆虐蔓延,使我国政府、社会公众和大众媒介都经受了一次严峻的危机考验.危机事件中,大众媒介的表现令人瞩目.如何在危机实践中充分发挥大众媒介作为社会信息枢纽的作用,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沟通情况,成为议论较多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毕文佳 《东南传播》2014,(11):53-56
本文通过对"6.7厦门BRT公交车爆炸案"交通危机的案例分析,首先,从政府微博、政府新闻发布会、政府应对三个方面分析了政府危机处理方式和影响,发现当地纸媒是政府沟通的选择和手段,笔者以《厦门日报》为研究对象,将突发事件的相关报道做了框架分析,分别从政府形象重塑、社会关爱关怀、安抚补偿稳压、责任归属反思分析了政府对公共交通危机事件报道的舆论引导。最后,运用双重话语空间相关理论,从官方话语和非官方话语互动模式来研究媒体对舆论引导的责任与反思,以《厦门日报》两篇社论为例,总结得出了政府引导下的传统媒体在危机事件传播报道中应当对事件进行中立可观的报道,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应当减少风险而不是成为风险,而这对于报道中政府形象的塑造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彭茜 《新闻世界》2013,(6):234-236
本文以“情境式危机传播理论”(SCCT)为基本框架,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等方法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期间政府部门所采取的危机沟通策略及其沟通效果进行深入的考查和检视;其中,特别增加对公众认知的分析,以完善沟通效果的测量。研究结果发现,政府在此次事件中,偏重采取淡化事件影响、规避危机责任的淡化型沟通策略,辅之否认型策略、重塑型策略和支援型策略;而以“媒体效能”和“公众效能”两个视角来检视政府所采取的危机沟通策略,效果是极其不理想的。  相似文献   

9.
政府危机涉及面广,其产生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在危机爆发时伴随大量的信息传递导致信息沟通不畅。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用云计算技术建立我国政府的危机决策信息管理系统,并研究在云计算平台上进行政府危机决策的信息管理机制,提出从机构、法律、教育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进行管理机制建设的建议,为我国政府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危机管理提供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政府危机决策信息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政府危机决策信息流的特点有:危机信息无专门部门采集、分析和处理;各部门收集到的危机信息很难进行及时沟通与共享;危机信息在到达政府部门前发生大量畸变。政府危机决策经历4个阶段:感知阶段、分析阶段、确认阶段和启动阶段。运用信息论中的科南特模型,对政府危机决策信息流模型进行量化,从而分析政府危机决策及其相关问题。图2。表1。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11.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存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政府危机管理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关系以及政府危机管理工作中政府信息公开的作用,指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危机信息管理水平低、知情权意识薄弱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高我国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是公共危机决策的基础与前提。运用交叉影响分析方法,揭示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要素之间存在的层级结构及其影响力与依赖度差异,以此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预防管理机制、公共危机信息监测与预警机制、公共危机信息沟通机制、公共危机系统联动机制和公共危机知识管理机制,以解决公共危机决策过程中的信息问题,提高各级政府组织信息管理能力、改进危机决策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在梳理政府危机信息管理以及政府危机决策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和比较国内外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的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并针对我国政府危机信息管理及危机决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政府了解国内外政府危机信息管理及危机决策的发展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首先对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收集、处理、沟通及反馈机制进行深入剖析,然后采用云计算作为技术支撑,构建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预警、应对、恢复三阶段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详细分析每个阶段信息管理模式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纽约、东京、多伦多和上海四个城市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从信息管理模式、信息沟通与披露、部门协调、技术支撑系统、区域合作和信息管理机构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未来城市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浅谈竞争情报在企业危机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危机管理正日益成为企业必须面对和谨慎处理的重要问题,以及不甚完善的危机管理理论,使得企业在面对危机时处理不当而导致巨大损失这一状况,从情报的角度分析危机管理,将竞争情报的概念引入企业的危机管理系统中,以实例说明在企业危机管理中引入竞争情报方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将竞争情报方法技术应用于危机管理各个阶段,有效地协助企业管理危机。  相似文献   

17.
政府公共危机信息预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亮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3):137-140
公共危机信息预警能力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能力,它由4个基本要素构成:公共危机信息预警资源投入能力,公共危机信息预警环境支持能力,公共危机信息预警管理控制能力以及公共危机预警信息活动能力。依据这一分析,构建政府公共危机信息预警能力初始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甄别、指标相关性分析和判别能力分析等环节对初定指标体系进行分析、优化和调整,进而建立起相对完善、科学的政府公共危机信息预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浅谈企业危机信息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企业危机信息管理的涵义以及企业开展危机信息管理的重要意义,指出 企业危机管理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危机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分析、利用、公开和反 馈的信息管理过程,提出企业只有将危机管理与信息管理相融合,以信息管理连接和支 撑整个危机管理过程,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许多不确定因素增加,图书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对危机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并据此做出危机管理决策,是图书馆化解各种危机的有效方法。在阐述图书馆危机信息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图书馆危机预警、处理、恢复三个阶段的信息管理模式,分析每个阶段信息管理模式的内容,以实现图书馆危机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指出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法律、政府、媒体、公民等多方面,提出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快速、高效公开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