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04年第一个威客网站兴起至今,短短几年间,这一互联网Web2.0阶段的重要模式已经发展成为上千万人参与的庞大工程。除了促进威客发展的商业模式,还有一种威客模式是建立在知识的共享与我帮人人,人人帮我的价值理念基础之上的,例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模式。威客们除了获得虚拟积分外,实际得到的物质回报少之又少。调查证明大量的人还是期望并且努力实践一种有德性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道德人的假设。  相似文献   

2.
孟伟 《现代传播》2006,(2):54-56
信息社会媒介传播体现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具有小众传播的特征.这种小众传播以"族群"传播理念为核心,"族群"更强调传受主体之间所建立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解释当代传播行为的一个核心因素.当代"族群(group)"①传播理念,既指实体意义上分化的小众和小众化媒介所应用的媒介理念,也指目前在传统大众媒介领域中,在节目内容选择、编排方式等方面可以推行实践的"族群(group)式"传播理念,两者一显一隐.目前广播领域中的"族群(group)"传播理念应用,一方面体现在类型化电台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其他综合电台中,强调节目呈现出一种小范围的私人交往的氛围.  相似文献   

3.
赵红勋 《今传媒》2010,(12):114-115
信息时代推动了"懒人"时代的诞生,"懒人"时代下的知识青年同样需要生存和发展,所以必须有新模式的营销方式来让他们适应。2005年威客概念的诞生,催生了威客营销模式,如猪八戒威客网、威客中国等。于是威客营销逐渐受到了"懒人"的青睐。本文试图谈论懒人时代下威客营销诞生的原因、和普通营销模式的不同及威客营销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4.
史晶莹 《传媒》2018,(10):33-34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媒体由于其时效性、单一性等技术壁垒的客观存在,在这场变革中日渐式微,出现了产能分布与受众需求之间错配,舆论引导边际效应递减、传播中心地位和内容生产主体旁落等境遇.在此背景下,"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的"中央厨房"信息生产、传播模式成为传统媒体革新、融合之举.  相似文献   

5.
欧洲视听媒体规制变革对我国"三网融合"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个数字化与视觉化的传播时代,"三网融合"已成趋势,传统媒体发展逐渐向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互联网、通信、音视频传输技术的发展,将产生新的、更快速的传播渠道,并催生新的内容格式和服务.视听新媒体将音频、视频、数据和语音通信服务融合,模糊了广播电视、互联网与电信业的界限,改变了音视频的传播模式以及视听文化消费习惯.注释:  相似文献   

6.
三网融合的本质是在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的基础上,所有与信息传播有关的产业彼此进入对方市场,从相互间不具有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经济性管制是突破产业边界限制的主要动力。本文以发达国家的实践为基础,从管制立法、管制主体和经济性管制等三方面对其变革目的和变革内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三网融合的推进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未来已来,传媒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万物皆媒"的融合传播格局也正影响着各级各类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与尝试.记者作为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一维,其职业素养、文化素养以及个人风格等对传播的效能产生着深刻的潜在影响.本文将以"网红记者"王冰冰的传播范式为切入点,在媒介视角下探析传统主流媒体在打造"网红记者"方面如何更好地引导新闻传播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主持传播的主体不断丰富和变化,主持人边界逐渐模糊,主持人有开始向网红达人模式转型的趋势,同时,各新媒体平台在经历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之后,也出现了内容创作上的种种问题.时代催生"知识网红"这一新的传播主体,作为拥有强大影响力的活跃于网络垂直领域的头部创作者,愈加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文章结合研究现状,将知识网红划分...  相似文献   

9.
张子晶 《出版广角》2018,(15):64-66
近几年,"网红"经济这一现象级热潮吸引了很多广告商的驻足.为了在"网红+"浪潮中得到回报,众多广告商借助"网红"强大的注意力资源,成功地拓展消费市场,促进了品牌传播.文章立足于"网红"微博广告,对其传播范式与传播建议加以探析,旨在促进"网红"微博广告流量变现,为其规范、有序传播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0.
"三网融合"下的报业突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十多年的等待,"三网融合"红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把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和大力发展信息网络产业,列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重大决策的出台,标志着"三网融合"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并进入实施阶段.  相似文献   

11.
蒋学东 《出版科学》2018,26(3):78-81
拉斯维尔"5W"传播模式为研究信息传播提供强大指引.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提升,促进各类媒体的深度融合,"5W"模式的核心内涵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变化为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深入、全面、系统地认识媒体融合的特点、本质和内涵,综合利用传统媒体与各种新型媒体的优势,在学术信息传播五大要素方面深刻领悟媒体融合趋势对信息传播的巨大影响,科技期刊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才能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杨杰 《东南传播》2021,(4):110-113
健康传播的传统范式以健康知识从权威走向公众的自上而下模式为代表.旧有的传播理念和模式在效果上存在缺失,以传播地位上的平等沟通为宗旨的公众参与模式受到广泛推崇.在公众参与理论的指导下健康传播实践中公众参与的三种不同样态——组织、社群及众包的表现形式及传播特点,并对公众参与健康传播的原则提出了关于主体间性、传播平台和目的导向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知网书" "知网书"是一种数字化的图书,也是一种全新的出版和赢利模式. 作为数字化图书,"知网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电子书.一般的电子书只是传播方式的改变,而"知网书"真正实现了内容的再造和增值,将给予用户全新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传播领域,数字化存贮和网络化传输使不同的传播介质具有了某种可替代性,曾经互不相干、不同性质的网络,如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几乎可以提供同样的服务,行业边界变得日趋模糊,媒介融合成为全球性趋势.1998年后,跨越不同行业的"三网融合"成为中国媒介融合本土化实践的代名词.然后,直到2010年,"三网融合"才取得实质性进展,并迈出了试点的第一步.通过回顾这一漫长历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阻碍这一进程的制度因素,从而思考未来中国媒介产业规制变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王勇  戴爱红 《声屏世界》2016,(10):20-22
在我国省级卫视竞争的过程中,"内容为王"一直是业界的共识,但随着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快速崛起,各省级卫视纷纷在新的传播渠道上发力,"渠道为王"的理念逐渐兴起.在新媒体时代,虽然传播渠道、内容生产和媒体产品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省级卫视的竞争核心仍然是内容,并且因传播渠道的增多和精品内容的稀缺导致"内容为王"的理念进一步突显.  相似文献   

16.
滕锐  张平 《传媒》2021,(20):94-96
全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融合形态,彻底革新了新闻生产理念与舆论传播生态,构建出具有"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特征的"四全"新闻舆论传播体系."全程"媒体实现了新闻全程的媒介参与;"全息"媒体创新了新闻呈现的表现形式;"全员"媒体优化了新闻生产的资源联动;"全效"媒体提升了新闻传播的精准效能.体现出新闻舆论与媒介资源的互通互融,是实现新闻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可行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三网融合"工作是一项牵涉到千家万户利益的社会改革事业,只有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保持"三网融合"基本公益性质,才能保证"三网融合"的平衡运营.本文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适应我国实际的"三网融合"推广模型,并提出用精确传播的概念来把握"三网融合"的运营特性,以期推动"三网融合"并实现"三网融合"产业的可...  相似文献   

18.
游走于市场需求和国家意志间的三网融合内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网融合不是替代式的你生我灭,也不是楚河汉界式的嘴上融但实质上各做各的.它是市场上海量信息、多样业务、智能终端激发出的需求融合,也是国家意志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融合.所以中国特色的三网融合,是一种游走于市场和国家意志之间的三网融合,其融合模式从最初的3+1模式,到现时的1+3模式,可能还会出现其它变局.但是不管怎样,参与各方要知道网络升级改造不是最终目的,更不能迷失于纯粹的经济利益,而是要有媒介思维,要保障信息传输安全可控,在商业模式和公共服务之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19.
一段时间以来,"内容为王"成为中国媒体发展领域的高频词.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内容为王"受到各种观念和论断的冲击和挑战,它所呈现的内涵和模式也在发生变化.面对现实和理念的双重变化,在变与不变之间,传统媒体在融合转型过程中该如何取舍,引发了媒体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的传媒界,"融合"是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发展,"开放"和"共享"是典型特征."北京时间"作为一家拥有主流媒体基因的新型媒体,以面向未来的智慧推进与各类媒体资源的融合,与战略合作伙伴一起超越媒体边界,实现主流价值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