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专业教育是高校博物馆发展的首要着力点,深度学习可为高校博物馆专业教育带来新的路径与方法。深度学习视阈下,创设致力于发展认知领域能力、人际关系领域能力、自我领域能力以及跨领域综合能力的内部环境,构建高等院校、高校博物馆和专业院系三方协同共创的外部环境,是促进高校博物馆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吴洁 《现代传播》2003,(2):109-111
文章从三个方面讨论了电子出版物在网络环境下相关权利人与责任与权益保护问题一、网络环境下电子出版物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二、网络环境下电子出版物涉及各方的关系问题;三、网络环境下电子出版物的知识产权及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从网络教学所具有的优势与不足和生物学课程的特点两个角度,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师生物学教学优化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互动三个方面对网络环境下高师生物学教学的优化策略进行了实践探讨,并进行了冷思考,以期对课程资源信息整合和高师生物学教学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本文主要论述信息技术支持下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提出了信息技术支持下校本研修的具体形式——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即以信息技术搭建校本研修平台为支撑,以教师知弘管理为策略,以行动研究为方法,以网络课例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整合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读者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信息知识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教育内容要注重网络功能、服务功能的认识和利用,照顾“普及”与“提高”两个方面;教育方式的改革更多地转向个性化的自导式网络教学。  相似文献   

6.
教育评估与教学档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建立教师教学档案适应素质教育评估需要 全面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必须改革和完善教学评估制度.良好的评估制度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不断改进教师学习与教学实践.传统的教学评估有两大缺陷:一是师生处于被动受评状态;二是教学评估偏重结果轻视过程.教育评价要为促进人的思想和工作进步服务.使它既能评估教学水平,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习进步,真正发挥教育评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艺 《中国广播》2018,(4):91-93
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要做好重大主题宣传,广播媒体必须转换思路,用新思维实现全拓展。重点体现在三个环节:一是围绕主题精准策划,在内容呈现上以细节发力;二是强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合作与推广,以专业、共享、共赢提升传播效果;三是突破传统套路,用新媒体方式构建新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下的情报教育--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下的情报教育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加强情报教育的建议。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专业情报教育和非专业情报教育)三个方面(专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用户教育)。  相似文献   

9.
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专业创新发展的题中之义。以35所开设档案学本科专业高校与其专业授课教师为调查对象开展半结构式问卷调查,辅助以网络调研和文献调研,在深入探究当下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师视角分析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结果显示,档案学专业授课教师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困境聚焦在实践动力、把握自信和执行经验三个层面,对此,需要从动力支持、多方共振、共同体建设等方面为其提供更多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高校教师应用多模态电子教学档案袋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及其平台建构策略;网络环境下电子教学档案袋不只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工具,更是呈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载体;不但可以创造多模态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还能提升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11.
再论网络档案学及其学科构建倪代川、戚颖在《档案学通讯》2011年第5期撰文,系统分析了网络档案学的现状,并从认识论的角度,阐释出网络档案学研究的重要性,从战略、理论、实践三个视角,探析如何构建网络档案学学科的路径,明确指出,构建网络档案学是网络环境下档案学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作者认为:就网络档案学研究现状来说,目前,研究成果显著,研究人员广泛,研究热点不断,研究环境成熟.这些无疑为网络档案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前,要开展网络档案学研究,需重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认真分析网络档案学的概念整合功能与系统效应;二是从宏观的角度重新认识网络档案学各类研究对象、研究领域问题.要构建网络档案学学科,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从战略上提出分支学科的构建,这需要教育主管机关或者教育执行机构以及档案行业协会等机构为之提供舆论和政策支持;二是从理论上分析学科构建的要义;三是从实践上提出学科构建的策略,包括:组织学者队伍,编写专业教材;研究学科对象,明晰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化网络环境中进行师资培训已经成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基于“利用网络环境建立城乡互动教师专业化能力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项目,探索建立了优质网络学习社区,社区融多个社会网络平台、集多种学习方式为一体,为教师专业能力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萍 《大观周刊》2012,(9):264-264
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是指: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行为方式,它包括体育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行为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从理论水平、专业技术与教学技能三方面论述了体育教师的必备基本功,以利于大家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资源建设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体制改革与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实训配套等方面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育的特征与要求,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本文以司法信息安全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论述了网络环境下司法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设计过程,在实践中推动专业教学课程资源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5.
高晓东 《大观周刊》2012,(27):214-214,212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思考、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建构。教师通过反思,不断研究、改进、优化教学行为的自我完善过程,是教师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文一。因此,教学反思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普遍的形式,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金健  李敏 《大观周刊》2012,(26):165-16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我们合江地委党校资料室藏书四万多册,分为图书、阅览、资料三部分。在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过程中,我们以改革精神,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服务,力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一、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阵地活动。党校的图书馆不能仅仅是借借书、看看报的一般文化场所,而应成为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心。这个中心要具备以下三个起码条件:一是要有一个环境优美的活动阵地;二是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藏书;三是要有一支懂业务有能力的专业从伍。为实现上述条件,我们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1、改造旧环境。我室原有使用面积一百六十  相似文献   

18.
教师网络社群已逐步成为促进教师网络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效率,增强教师研究的归属感,并能够转变教师的工作精神。建构优质、高效的网络社群,需要提高参与教师的交往理性,围绕教育问题展开社群探讨,重视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综合运用多种交流形式,制定激励性管理与评价机制,增强网络社群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谢俊陶 《新闻传播》2023,(23):85-87
新文科背景下广告学的学科发展,更强调的是学科交叉融合,为学生建设更加沉浸的专业体验和实践环境。《网络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是广告学专业智能营销传播方向的基础课,是广告学专业从传统广告向智能广告跨越的桥梁,高度融合了文科基础与理科技能;该课程能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结合广告学中智能营销传播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要求,对“网络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从加强智能营销传播的专业认识教育、提高与智能营销传播的结合互动、设计课程特色教学模式、采用增强实践能力的多元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的实践思考,为以后的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需要在电子人才,网络信息处理等方面有新的举措,对图书馆员工的数字化与网络技术培训,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和技能发挥,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在网络环境下的服务能力,更好的促进高校图书馆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