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门户网站,开展平台门户网站质量评价,特别是信息内容的评价,对于有效管理与控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信息质量,保障并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文章以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门户网站建设为例,从信息内容与表现方式两个途径着手,引用信息质量认知方法,通过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构建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门户网站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评价的标准及等级.  相似文献   

2.
2004年我国出台了《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为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作出了指导和规定。2005年8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共同下发了《“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为全社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支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重点包括: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建设。本期项目方案解读介绍了作为6个重点平台之一的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2004年我国出台了《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为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作出了指导和规定。2005年8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共同下发了《“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为全社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支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重点包括: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建设。本期项目方案解读介绍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年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安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文章简要分析了安徽省科技文献资源的现状,介绍了安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思路、总体目标、建设原则、主要建设内容、实施步骤及进展,以探讨我国地方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方案及措施.  相似文献   

5.
科学开展科技资源信息开放与共享评价,对于有效改善政府公共投入、提升科技资源建设与服务机构的运行与服务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可见性一可得性一可用性”三维评价模型,选取了29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29个仪器共享平台、35个科技文献共享平台、84个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开展了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等层面的科技资源信息开放共享评价的对比分析,掌握我国目前网络环境下科技资源信息开放共享评价的总体状况,为科研活动中科技资源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优化配置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科学数据和信息是重要的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工具。科学数据和信息是国家科技基础 条件平台建设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资源,加强科学数据和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研究,是推进科技平台建设的重要理 论基础。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外科学数据和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我国在科学数据和信息管理 和利用方面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效,提出完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推动数据中心建设、加强数据和信息全生命周期管 理等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系统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2002年7月,国家科技部启动了旨在促进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筹建工作,“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是5个基础条件子平台之一。2003年8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第15专题“科技条件平台与基础建设问题研究”开题。该专题提出要建立科技信息共享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并明确把“科技文献资源与服务系统建设”作为9项任务之一。这充分说明,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系统的建设已被置于国家的战略地位。未来10年到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科技发展的主要机遇期。我国国民经济要保持高速和可持续的发…  相似文献   

8.
构建科技信息等科技基础条件支撑平台、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与利用的共享机制,是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资源整合,构建共享机制,形成面向社会创新创业服务的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中,提出并成功实现了科技信息系统、高校、中科院系统、知识产权系统共建互联、资源共享、共同服务的平台建设模式,并在平台的推广服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科技信息等科技基础条件支撑平台、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与利用的共享机制,是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资源整合,构建共享机制,形成面向社会创新创业服务的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中,提出并成功实现了科技信息系统、高校、中科院系统、知识产权系统共建互联、资源共享、共同服务的平台建设模式,并在平台的推广服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 以短租类共享服务平台为例,构建共享服务平台资源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帮助此类平台企业高效地识别出存在信息质量问题的资源,提高平台整体的信息质量水平。[方法/过程] 首先基于信息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共享服务平台信息传播过程进行总结。然后根据共享服务平台信息传播的参与主体和访谈原始资料分析,构建共享服务平台资源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信源质量、信息内容质量和信息效用质量三个维度。最后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信息质量评价方法,并使用Matlab2018a软件对采集的100组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和仿真验证。[结果/结论] 提出共享服务平台资源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短租类共享服务平台为例运用BP神经网络进行验证,实验证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论信息集合的信息构建(IA)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晓英 《情报学报》2004,23(4):456-462
针对目前国内外信息构建问题的研究现状 ,论文首次明确提出信息构建的应用领域是任意的信息集合。论文研究了信息构建过程中信息状态的变化 ,建立了信息状态的变化模型 ,对各种信息集合的信息构建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虽然电子信息市场是日益免“中介”化的,但信息用户与信息提供者之间可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换与“信息中介”的存在并无矛盾。信息不平衡与用户质量不确定使得市场效率不足,这将刺激中介继续存在与兴盛。  相似文献   

13.
试论情报学与信息管理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信息管理的兴起及情报学面临的挑战;从学科的产生背景、学科性质、学科范围和人才培养4个方面来分析情报学与信息管理的关系,提出不能以信息管理代替情报学,两者应并驾齐驱,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组织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界定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成分、信息链结构和层次结构,认为信息生态系统存在三大典型信息群落,群落中具备五大信息种群,信息种群的信息活动构成各具特色的信息链。提出三大典型信息群落的信息组织模式,并提炼出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组织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5.
指出微博信息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已成为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通过对近年来微博信息过滤相关文献的回顾,应用信息生态学相关理论分析微博信息的构成要素,研究基于微博信息内容和信息属性的生态化原理和实现模型,并结合实例剖析微博热点信息收集、预处理、过滤以及话题树生成与修剪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信息交互的信息构建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叙述信息交互的过程,构建信息交互模型,讨论信息构建在信息交互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信息社会中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行为及其援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证调查研究表明: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行为囿于传统的模式,获取信息与交流信息的渠道少,信息化技能低,处于数字鸿沟的边缘,不能充分享受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实惠。据此,探讨了对信息弱势群体进行信息援助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分析信息构建与信息可视化的关系,指出信息可视化是实现信息构建的目的,是使信息可理解的重要手段。并从信息单元、信息组织、网站结构与导航以及网站搜索几个层面,结合具体实例对信息可视化技术在网站信息构建的应用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在网站信息构建中应用可视化技术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旨在提供一种优化网站信息空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电子化信息服务中信息数据库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电子化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其迅速发展给电子化信息服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讨论了传统信息服务向电子化信息服务转移时信息数据库的发展趋势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信息数据库与信息网络、数据模型、数据存储、查询策略和服务支持等  相似文献   

20.
黄敏 《图书情报工作》2000,44(10):38-41
分析信息加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实现从面向信息源的信息加工到面向用户的信息加工的转变,并进而探讨用户信息系统这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