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环境传播有着极强的交叉属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的环境传播有着多元的面向和社会责任要求:要以环境倡导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以环境风险传播提升绿色发展质量;促进全球环境共识达成与争端解决;拓展环境正义的理念与实践和助力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和谐"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是把握人与自然、社...  相似文献   

2.
郑权  郑保卫 《新闻大学》2023,(9):1-12+117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传播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百年中国共产党生态传播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成果。本文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历史、理论与实践维度,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习近平生态传播理论体系,包括理论来源、鲜明主题和整体架构等。其中,重点阐释了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与表述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他者之间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传播理论和人类交往等基本理念。习近平新时代生态传播观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叙事方式创新、国际传播提质增效等层面实现了全方位的实践引领。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变化更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公共传播的格局与模式。在“生命共同体”理念下,以自然、生态为核心的公共传播叙事更加凸显人类命运的共同内涵和丰富的生态情感。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公共传播叙事需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担的角度扭转叙事的逻辑,关注生态理念与生态事件,充分挖掘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的情感联络。以公共传播叙事策略的转变与完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发展的责任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应对,以此全面推动生态对话机制的建设以及“生命共同体”的达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气候传播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层面、制度层面、路径层面以及国家形象层面的作用,即气候传播可以培育政府、企业、公众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政策普及和落实.本文通过典型案例,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企业提供现实路径,这些有助于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提升我国的生态形象.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科学内涵及报道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近几年,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践证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新闻媒体责无旁贷。如何理解生态文明,如何搞好生态报道,如何结合报告中的新提法认真组织好相关报道,为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等问题。本期组织专题,研讨生态报道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相似文献   

6.
文化体现为人类追求创造、创新和发展的精神与价值向度,需要批判和超越。文化的繁荣、创意的生发、媒介传播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除了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与包容心态,还离不开人才和环境两大条件。  相似文献   

7.
媒介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生态,重构着新闻的属性和传播方式,并衍生出以用户为中心的多元盈利模式.作为社会传播系统的重要分支,融媒体生态中的广告传播策略在理念、架构及内容方面正被全面解构,文章通过中美两国的广告传播的案例比较,总结融媒体时代广告传播的异同及主要特征,同时为我国广告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海军 《新闻界》2008,(2):130-132
广告场是指由广告信息交换所引起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广告场根据其信息的承载程度,可以分为单体广告场和群体广告场。涉及到场时、场强、场域三个要素,关系到广告传播过程中的技术、精神、利益三个层面。广告场理论所关注的核心是在新传播模式下广告传播活动中多角关系的利益冲突与利益共享、相互牵制和和谐发展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越 《东南传播》2014,(4):118-120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它对社会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因此,研究新媒体不仅要深入探究它的传播和技术价值,还要分析它对社会经济、文化、民主以及生态文明的影响作用。本文以微博这种新媒体为例,分析微博对社会文明传播的积极影响、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期望对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并推进社会文明进步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传播在全媒体时代呈现出新形式和新路径.其中,熊猫频道在传播实践中以跨媒介叙事创新生态传播路径,通过社群运营和意义生产开启了IP经济的全新契机,并在国际传播场域提升国家形象和传播效能,将完善生态传播体系建构上升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理想追求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丰富的生态理念。生态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价值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平等""、公正""、友善"等所蕴含的生态理念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索微微 《出版广角》2018,(11):80-82
翻译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因此拥有跨文化传播的属性及特点,它在社会文化的繁荣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借助翻译这座文化桥梁,我们可以将本国文化推向更为广阔的世界文化之林,与世界文明和谐交流,甚至引发思维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与媒体责任的内在关联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14.
和谐传播在媒介生态中体现为媒介生态的各组成部分应以追求和促进媒介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来灵活地架构彼此间的关系.和谐传播应是衡量公益节目传播价值的有力标杆,它主要是从受众、媒介及社会的角度来考察公益节目的生存现状.和谐传播的实现程度映射着电视公益节目是否存在生态失衡的危机.  相似文献   

15.
施金乐 《今传媒》2014,(5):161-162
本文立足于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环境,以西安美术馆为案例,分析探讨美术馆在艺术传播过程中的"泛服务"现状以及所产生负面影响,引出"精服务"的必要性,最终,从美术馆的四大基本功能出发提出如何开展"精服务"的具体途径。得出"以观众为核心"下基本功能深入细致化的"精服务"理念才得以以细致而专业的服务深入人心,提升大众审美修养,寓教于乐;保证建立繁荣的精神文明社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主持人语:网络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模式的变革改变了社会舆论生态环境,在这种背景下,认识信息舆论传播新格局,对优化舆论生态环境作用甚大,这势必会引发众多学者对舆论生态文明的研究。舆论生态文明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是舆论生态环境中一种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武汉市新洲广播电视台立足区情,多点着力,采写编发了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生态保护与相关产业发展的稿件,诠释了新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理念,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一些稿件获得省、市新闻奖。本文以新洲广播电视台为例,阐述县(区)生态文明建设报道创优思考。  相似文献   

18.
网络传播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广告传播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Web2.0理念的出现以及对该理念的发展运用,使广告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播手段和传播关系的革新,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传播环境的变化,让传统的广告运动中的多角关系发生了改变,广告主不再高高在上,广告代理公司的作用正在逐渐发生改变,或者说减弱,媒介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网络用户的地位不再消极被动,而是打破了传统的对于信息生产和传播渠道的垄断,掌握了传播主动权。本文在研究社会化媒体中的广告时,首先明晰社会化媒体的概念和传播特征,并根掘这些传播特征,与广告传播相结合,归纳出广告信息流动的新特点,然后分析这种变化给广告传播带来的影响,辨明社会化媒体作为广告平台的价值所在,最终彰显出社会化媒体在广告传播中的价值以及影响。  相似文献   

19.
“和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概念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也成为传播、交流的终极目标。儒家和谐传播的理论关注入自身的和谐、人际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了一系列和谐传播的理念。可以说,儒家关于和谐传播的理念是中国传播理论对国际传播理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黄河文化传播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有力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探讨黄河文化传播的时代价值,面临着难得机遇,提出推进黄河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是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