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04年,普利策在自己的报纸 生涯就要结束的时候,想找一个信得过的人来保持他的《世界报》的完整性。他看中的是纽约州最高法院的首席官摩根·K·斯坦利。他约这位法官骑马,并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两个人约定,斯坦利将成为理事。普利策问斯坦利:“您觉得《世界报》怎么样?” “它是一张伟大的报纸,但是它有一个缺点。” “缺点是什么?” “它从来不支持朋友。” 普利策激烈地回答:“一张报纸不应该有朋友。” 这位法官同样激烈地回答:“我认为它应该有朋友。”普利策说:“如果这是你的意见,你就是给100万美元,我也不…  相似文献   

2.
《新疆新闻界》今年第二期《知识窗》栏目里的“黄色书报的来历”,摘文有误。①摘文中说:“19世纪英国,有两个报业资本家,一个叫赫斯特,一个叫普拉茲”。这里的“英国”应是“美国”。此外,“普拉茲”应以“普利策”为妥。“普利策”是我国比较标准和通用的译音,亦为我国新闻界听熟悉,用“普拉茲”会使一些不了解美国新闻史的人误以为是另外一个人。②摘文中说:“其中有家报纸名称叫《黄色的孩童》,此句有误。在19世纪末期赫斯特与普利策的报业竞爭中,并无一家叫此名的报纸。实际情况是,19世纪90年代,普利策办的《纽约世界报》  相似文献   

3.
张乃瑜 《大观周刊》2012,(50):34-34
19世纪末,美国两位著名的办报人普利策和赫斯特在《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上展开了一场关于“黄孩子”的争夺战,新闻界把这种报纸称为黄色报纸.并把报道称为黄色新闻,“黄色新闻”一词也由此产生并迅速席卷世界。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新闻史上,有两个鼎鼎有名的报业大王。一个叫普利策,另一个叫赫斯特。1883年,普利策在纽约创办了《世界报》,他的名字和报纸震动了美国新闻界。赫斯特年轻时不爱学习只贪玩,但对办报却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潜心研究着普利策办的《世界报》。1887年,24岁的赫斯特接过了银矿老板父亲的《旧金山考察报》,学着《世界报》的办报方法,使考察报成了旧金山最畅销的报纸。1895年,他发誓要与普利策争个高低,便来到了纽约,创办了《纽约日报》。  相似文献   

5.
“社论是报纸的心脏与灵魂”社论不是个人“发言”,而是反映编辑部基本立场的言论。它是“报纸的心脏和灵魂”,报纸缺少社论,就象一天里“没有阳光”一样。美国现代资产阶级报纸的创始人普利策说,我的《纽约世界报》虽然有巨大的篇幅,许多的栏目,但是我所最关心的是社论版。我要用种种栏目吸引读者来读社论。担任《曼彻斯特卫报》主编达五十七年之久,并使该报逐渐由地方报纸发展为世界闻名的报纸的G·P.斯科特说:社论是表达报纸立场的基本手段,它是“报纸存在的基本理由”。鉴于社论对读者的影响,资产阶级政治家们也颇重视资产阶级大报的社论。例如,在美国辩论越南战争的高潮  相似文献   

6.
从美国新闻史上一些重要报纸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有生命力的报纸,就是能够迅速适应变化发展了的社会,尽快找准自己的方向,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并能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大量新闻的报纸。例如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以下简称《世界报》)和亨利·雷蒙德所创办的《纽约时报》就是不同时期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周立顺 《青年记者》2006,(23):64-65
“黄色新闻”这一名词来源于约瑟夫·普利策与威廉斯·伦道夫·赫斯特之间发生的报纸的竞争。普利策一直被看作是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他凭借《圣路易电讯报》发家,在1883年到纽约买下了《世界报》,并很快把它从一个濒临破产的报纸发展成一家纽约最受欢迎的报纸。普利策在《世界报》的经营上采取了两条路径。一是注重严肃的言论和报道,揭露时弊,反映民情,提倡改革;另一方面又采取煽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手法,大量刊登社会新闻、警示新闻。当时的《世界报》的星期日版有个著名的连载漫画《霍根小巷》,主人公是个穿着黄袍子的小孩。作者借“黄…  相似文献   

8.
上回说到,赫斯特来到美国的报业中心纽约与普利策比高低,其结果怎样呢?赫斯特说服他的母亲,卖掉了安那康达铜矿的家产,带着750万的巨资到纽约,于1895年买下了一家每年要亏损100万元的《纽约日报》,以它作为基地与普利策的《世界报》竞争。结果,赫斯特赢得了“黄色新闻大王”的雅号,开创了“黄色新闻事业”史的先河。“黄色新闻”一词的来源,是这样的——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19世纪后期,报纸上经常用漫画、插图来招引读者。1889年,普利策在美国最早采用彩色印刷报纸,出版定期连环  相似文献   

9.
110多年前,美国报业资本家约瑟夫·普利策在纽约《世界报》开设了一个取名《The Yellow Kid(黄色青年人)》的连环画专栏,以耸人听闻的桃色新闻和下流动作取悦读者,报纸销量因此倍增。此后,“黄色”成了淫秽色情的同义词。如今,黄色出版物的鼻祖普利策已寿终正寝了,但黄色读物的“幽灵”却潜进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一度被禁止的“黄潮”又泛滥成灾,各种各样的“黄色”和非法出版物充斥图书市场,污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大概很少有人不知道普利策(有的译作帕利策)这个名字的。以其命名的“普利策新闻奖”,好比电影界的“奥斯卡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赏。在美国新闻史上,普利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美国新闻史家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新闻界最大的事件就是他的出场,一个身无分文的外国侨民,在十年内创办了圣路易斯《邮讯报》,然后又以纽约《世界报》使出版界大为震惊。在美国以他为中心,一  相似文献   

11.
上回说到,普利策能够抓住人民关心的生活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大造舆论,掀起全国性的社会运动,扩大《世界报》的影响。这回要说的是普利策的另一个本事。普利策很了解社会,他知道社会生活兼蓄有“情欲”与“理性”的两方面内容。对于商业性的报纸来说,刊登人情味的、刺激性的新闻,是扩大销售所必需的手段。在第一期《世界报》头版的新闻栏中,普利策用客观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手法,报道了《对一名判了罪的杀人凶手的访问记》、《一个被冤屈的女仆的惨状》、《华尔街的一名跳楼自杀者》、《匹兹堡的一次绞刑》等刺激性新闻。第二天,《世界报》就成了纽约居民谈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普利策是美国19世纪报业的先驱者和新闻教育的奠基者,对美国新闻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精于管理、勇于创新,主办的《纽约世界报》标志着美国廉价报纸取代政党报纸的新式新闻事业的开端。他凭借着独特的报业经营管理理念进行报业实践。开创了崭新的“办报作为一种重要事业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14.
一位从事新闻研究的朋友问我,有人认为,现在的党报正在“边缘化”,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回答他,我不赞同这种观点。 不同的报纸,功能不同,读者定位不同,报纸风格也不相同。在我国,各种类型的报纸,以推动改革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服务公众为共同目标,组成蔚为壮观、充满活力的报业大军。所谓“党报边缘化”的观点,可能着眼于  相似文献   

15.
传媒链接     
纽约华文报纸竞争激烈 在纽约的地铁车厢中,你可以随时看到乘客在翻阅报纸,但如果你认为他们都在浏览《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那就大错特错了。作为全美民族文化大熔炉的心脏,纽约至少有300多份非英语类报纸,而近年来华人移民的日益增多,也让纽约华文报业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目前纽约每天出版的华文日报主要有4家,分别是《世界日报》、《星岛日报》、《明报》和《侨报》,其他一些华文周报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企业报姓“企”,我觉得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报纸,不论哪张报纸都有一定的归属。我说的这归属,就是个性。所以我觉得企业报的副刊就应努力办出个性来,才会得到你的读者的欢迎。读者是报纸的上帝,上帝欢迎了,你的报纸、你的副刊也就办好了。《申新报》创刊至今即将踏上第5个年头了。以前,我们的副刊  相似文献   

17.
报纸的副刊是整个报纸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办得“有市场”。就要时刻考虑读者的需求。女儿是父母的“贴身小棉袄”,《河北农民报》副刊这个“女儿”就是“衣食父母”——农民朋友的“贴身小棉袄”。  相似文献   

18.
普利策奖全面接受网络报纸自1917年设立以来,普利策奖一向对“变化”两字摆出乏味冷漠的表情。所以当2005年的普利策奖项提名中,出现许多网络报纸名字的时候,大家都吃了一惊。以往只有在公共服务这类奖项中才可能出现的网络报纸,现在,每个项目中都有了。这意味着,网络报纸,或者  相似文献   

19.
1976年年底,默多克收购了《纽约邮报》。经过半年多的调整,1977年6月,默多克声称,他要一寻找一种特殊的药方’来扩大发行量,“纽约邮报刚刚开始这一探索”。药方很快就出来了。 1.)1977年7月13日上午9点,纽约全市意外断电,持续达24小时之久。《纽约时报》等老牌报纸早有准备,转移到外地印刷继续出报。大多数报纸不得不停刊一天,包括纽约邮报。16日,纽约邮报复刊。出的就是─—“停电专号”。用纽约人从未见过的特大字号作标题赫然写道:“恐怖的24小时!”一张图片说明是:“一座荒废的都市”。纽约邮…  相似文献   

20.
由于职业关系,我常常翻阅各家报纸的《读者来信》专栏。有一个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就是“读者来信”的时效性问题。报纸对新闻的时效比较重视,但“对读者来信”的时效,有相当多的编辑人员就不那么重视了。不少报纸把“读者来信”当成“长效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