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98年中国网络文学元年,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可谓蓬勃生长,蔚为大观.网络新媒介的变革给予网文创作更多的自由空间和多元化发展路线,从网络文学到影视文本的跨媒介传播已然常态.任何艺术文本都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体,从网络文学中汲取养分,丰富影视作品内容,是多元文化碰撞的一种结果.本文将立足于网剧《陈情令》,探究我国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跨媒介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2.
《红高粱》作为一个经典的文本,从1986年的小说,到1988年的电影,再到2014年的电视剧,完成了跨越多种媒介形式的传播。本文认为,无论从传播广度、开掘深度还是艺术高度而言,影像都已经成为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并实现了跨屏传播和媒介融合。只有策略性地运用影像文化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才能形成影响深远的巧实力。《红高粱》由此成为一个典型案例,值得解剖。  相似文献   

3.
康艳艳 《出版广角》2021,(10):71-73
《吕梁英雄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真实写照,这一红色经典已经成为不同媒介时代反复传播的文本和符号.《吕梁英雄传》历经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社交媒介和空间媒介的媒介生态衍变,在现代媒介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被重新书写、叙述、建构,成为一个独特的跨媒介文本.  相似文献   

4.
河南卫视作为地方卫视,在2021年几次重要电视文艺晚会的节目制作上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一致好评.基于对具体节目的观察发现,在节目形式的全新塑造、跨媒介叙事策略的创新使用以及节目类型的大胆探索上使得观众眼前一亮.突出的文本内容结合矩阵式的融合媒介传播策略,使节目本身不断扩圈,吸引《人民日报》等官方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相似文献   

5.
王斐斐 《新闻世界》2014,(8):338-339
本文以小说《白鹿原》的改编版本——广播剧版、戏剧版、电影版为研究对象,运用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分析文学作品跨媒介改编的媒介选择问题,得出媒介对信息具有偏向性的结论。并认为某种媒介并不具有相对其他媒介的绝对优越性,关键是找到最佳的媒介方式来获取、呈现、交流某条信息。  相似文献   

6.
邓祯 《中国编辑》2023,(10):79-84
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全媒体环境下,跨媒介叙事成为国际传播的底层逻辑和基本理论,中国故事国际传播面临着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单信息源到泛信息源,叙事主体的多元化调整;从纯故事到互文性故事世界,叙事文本互文性的凸显;从文本传输到互动传播,召唤叙事下用户声量的提升。本文从跨媒介书写、跨媒介传播、跨媒介介入三方面入手,提出建构与完善中国故事世界、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策略性介入多级文本是推动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升维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施宏 《新闻世界》2014,(11):31-32
近些年来,很多影视作品都在进行跨媒介传播,通过整合不同的平台,力图打造一条从纸质、荧屏(银屏)、网络到实体的产业链,热播剧《来自星星的你》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本文通过分析该剧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形态及传播效果,理清其传播轨迹,进一步对影视作品的跨媒介传播规律及价值做出总结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传统媒体向数字新媒体迁移的“跨媒介性”叙事问题,成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跨媒介叙事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电视沉浸综艺节目《诗画中国》的跨媒介叙事文本类型、叙事模式及受众/用户叙事沉浸体验的具体表征与叙事模式。研究发现,电视沉浸综艺节目的“回旋跨层”叙事模式与具有无限衍义“开放—自生式”的数字叙事模式影响着媒介融合文化的表达与建构。在由“模拟”到“数字”的“跨媒介”过程中,从文本到叙事,再到文化属性与传播形态,原有的传统媒体文本特质被改写。跨媒介叙事不仅革新了电视媒体的视听传播范式,还催生了新的“个体叙事—社会认同”的数字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是一种具有跨文化、跨时空传播属性的媒介形态,担负着记录社会、传播国家形象、交流文化等重要使命,它是实现对外传播的有效形式。从《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的热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如何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张超 《声屏世界》2016,(6):61-62
如今,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重要科学技术在媒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跨媒介传播成为了现代传媒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跨媒介传播,不仅满足了传媒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还使传媒拓展出了新的领域和新的空间,使各媒介进行整合与配合补位。本文主要对跨媒介传播的概念进行了解析,就传统电视栏目跨媒介传播的有效方法展开了探讨,并分析了传统电视栏目实现跨媒介传播探索与实践的实际案例。  相似文献   

11.
高盛楠 《新闻窗》2014,(2):41-43
王全安团队精工细作了7年将民族史诗般的小说《白鹿原》搬上了银幕,电影公映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却饱受争议,褒贬不一。白鹿和朱先生这两个核心意向的缺失,让对《白鹿原》饱含期待的读者慨叹《白鹿原》丢了核心和灵魂,观众也并不为田小娥的大篇幅情感戏而买单。  相似文献   

12.
小说《林海雪原》成书后,相继被改编为样板戏、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和叙事文本,不同时期的传播观念和审美诉求形成不同的艺术实践.文本的丰富性、多义性和差异性是艺术再创作彰显美学意义和价值的重要视点和纬度.研究不同的叙事文本对相同故事的阐释及传播话语,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审视文化传播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我自愿阅读长篇小说的历史,应该截止到《废都》《白鹿原》;后来在作家出版社编书,读小说成了工作,成了被迫,甚至成了生意的一个环节,就更不会自愿读小说了。不再自愿读小说的主要原因,一是活得心浮气躁、实惠平庸,很难静下心来与书中的人物同生死、共悲喜;二是没有碰到令我手不释卷的好小说  相似文献   

14.
在以《史记》和《汉书》为中心的史传文学中,卫子夫是一个粗线条而不乏传奇性的女人,2014年播出的电视剧《大汉贤后卫子夫》以粗线条的历史记载为基础,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再创作,将卫子夫塑造成一个"不争、不显、不露"、有才情、有美貌、有见识的女人,实现了对卫子夫形象的跨时空、跨媒介传播。笔者认为电视剧中出现的卫子夫形象,与传播主体的文化认知与艺术追求及其所处时代的文化氛围有关,同时也与电视剧这种传播媒介的特质及所对应的受众的审美趣味有关。  相似文献   

15.
孟欢 《东南传播》2010,(9):109-111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之间逐步走向互动、整合。《杜拉拉升职记》建立了以图书出版传播为起点,报纸、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网络等多种媒介互动传播而取得强大传播效果的本土范例。本文在试图分析其多种传播形态后,进一步分析其媒介互动传播的特点,继而从深层解读其互动传播现象。由此可知,跨媒介传播与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介化社会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6.
我自愿阅读长篇小说的历史,应该截止到《废部》《白鹿原》;后来在作家出版社编书,读小说成了工作,成了被迫,甚至成了生意的一个环节,就更不会自愿读小说了。不再自愿读小说的主要原因,一是活得心浮气躁、实惠平庸,很难静下心来与书中的人物同生死、共悲喜;二是没有碰到令我手不释卷的好小说。好小说罕见的原因有许多,只想强调两个。  相似文献   

17.
《编辑学报》2012,24(1)
新媒体语境下“编辑立言”具有提升传统期刊的多媒体融合能力,增强期刊信息的互动性,强化编辑的学术能力和媒介驾驭力等功能。认为应立足于多媒体功能融合的理念,从学术导向、信息互动等期刊发展的宏观层面,以及点评、推介导读等文本微观层面重构编辑立言的形式,丰富编辑立言的内涵,提升期刊信息传播的跨媒介适应能力,优化与延伸期刊信息资源的价值链。  相似文献   

18.
夏登武 《编辑学报》2012,24(1):40-42
新媒体语境下"编辑立言"具有提升传统期刊的多媒体融合能力,增强期刊信息的互动性,强化编辑的学术能力和媒介驾驭力等功能。认为应立足于多媒体功能融合的理念,从学术导向、信息互动等期刊发展的宏观层面,以及点评、推介导读等文本微观层面重构编辑立言的形式,丰富编辑立言的内涵,提升期刊信息传播的跨媒介适应能力,优化与延伸期刊信息资源的价值链。  相似文献   

19.
林英 《出版与印刷》2021,31(6):38-44
文章研究副文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媒介功能。亚东图书馆是新文化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出版机构,文章对其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所出版的新诗集和标点白话文小说等重要书籍之副文本展开考察,分析副文本在新诗思想和整理国故思想传播中所发挥的媒介功能,并进一步讨论副文本作为一种媒介形式的独特优势及其制约性条件。认为副文本除了具有“促进文本呈现”的功能,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还可作为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力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5W传播理论模式,分析了麦家作品《解密》拉美成功传播的作者、译者、出版商、文本、媒介及受众等核心要素,及其接受与文化传播效果.结合《解密》拉美传播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多元主体参与、与跨国出版集团及拉美本土知名出版社合作兼顾、基于市场需求构建中拉翻译合作机制、培养中国文学阅读"意见领袖"等策略,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学成功走进拉美,推进中国形象海外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