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传媒公信力是传媒在受众和社会中长期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提高传媒公信力是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的重要手段。公信力也是衡量一个媒体的受众亲和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影响传媒公信力的因素很多,对于一个媒体来说,一则新闻、一幅图片、一个标题或者一个节目、栏目,甚至一个错别字、某个主持人不规范的发音,都会对该媒体的公信力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可以说,传媒的一举一动都会与其公信力枝叶相关。国内一些学者对影响传媒公信力的因素也曾作过一些论述。如佘文斌认为,“就媒体总体而言,真实、…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的不断演进加剧了社会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现代性三大动力机制——时空分离、脱域与知识的反思性对传统的新闻生产、分发流程与主流媒体的中心地位等产生了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媒公信力。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将传媒公信力的构成要素概括为政治信任、品牌信任与技术信任,认为要重振传媒公信力,必须强化互联网阵地意识,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发挥好新型主流媒体的“新型”与“主流”功能;把握媒体定位,加强内容建设,回应瞬息万变的风险社会;强化传媒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素养与互联网思维兼备的“双维人才”。  相似文献   

3.
公信力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国家传播学发展较早、较充分,对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而我国学界对媒介公信力的关注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与媒介自身、社会稳定、政府和受众都关系密切,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介公信力又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变化的历史,探讨媒介公信力的测量指标以及媒介公信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吕朋 《新闻世界》2014,(11):194-195
传媒公信力是公众对于传媒的信任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传媒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它是公众与传媒互动的结果,同时受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有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公信力才能对传媒功能的发挥产生积极影响,才能对社会进步稳定和谐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构建理性传媒公信力的主体不仅仅是传媒,还包括公众与政府。传媒是构建传媒公信力的主导力量,公众是构建理性传媒公信力的决定力量,政府是构建传媒公信力的重要力量。三大主体的努力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影响,互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5.
传媒公信力决定受众忠诚度传媒公信力决定受众信任度.传媒公信力,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议题主要涉及信源可信度、内容可信度与渠道可信度.当三者都具有高度的可信度,才能保证传媒的公信力.只有这样的传媒,才能获得受众的信任.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还是一个变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传媒企业文化与媒体公信力的相关性,认为建设优质企业文化与提升媒体公信力是相互促进的,优质的传媒企业文化能够从专业、责任、体制等方面提升媒体公信力。传媒企业应通过建设优质企业文化,去稳步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公信力是指在公众与大众传媒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大众传媒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对于传媒公信力的测量目前大致有三种测量方法--绝对公信力测量法、相对公信力测量法和多角度量表测量法.  相似文献   

8.
传媒公信力的组成要素及重要性传媒公信力的组成要素包括真实性、权威性、贴近性、引导性.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新闻媒体的生存之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说实话,讲实情,能从根本上增加传媒权威性.传媒的公信力与群众的关切度是紧密相关的,如果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能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关注民生,传达民意,那么这样的媒体毫无疑问将受到群众的欢迎,从而大大提升公信力.同时,要使舆论引导具有公信力,就必须以传播者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去引导和影响受众,所以引导性是组成传媒公信力的又一大要素.  相似文献   

9.
常凌翀 《今传媒》2006,(2):56-57
传媒公信力一直是国内外大众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国内学者认为,媒介公信力是指"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它通过传媒及其提供的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而得到反映"。这一定义着重从传播学的角度阐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形成  相似文献   

10.
孙玉林 《声屏世界》2013,(12):24-25
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迅速发展,草根记者满天飞,信息的传授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媒体公信力呈下降趋势。笔者认为,媒体公信力下降也不一定是坏事,至少部分说明公众媒介素养提升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强了,宣告了"靶子论"的彻底破灭,迫使媒体人必须思考媒介的深度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孙健 《声屏世界》2011,(5):11-12
江苏响水,一句流言竟引发万千群众逃往县城。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渐渐增多,而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则考验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与公信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危机事件的传播规律和社会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政府与传媒都应适时更新舆情应对观念,提高舆情应对能力,立足于服务群众,及时主动地提供资讯,为群众释疑解惑,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中彰显公信力和权威性,将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2.
每当发生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重大变革时,新闻传媒业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媒体时代,美国传媒在获得新的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现实挑战,其中传媒教育、新闻质量和编辑独立已成为影响美国传媒公信力的三个主要因素.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为民众书写现实的传媒失去了公信力,无论其偏离专业主义的程度是大是小,都将使现代社会更加混沌.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形态的递增,并不能彻底颠覆新闻传媒工作基本的原则和信条,相反,新闻从业者对客观、公正、追求真相等职业底线的坚守和忠诚,应当变得更为强烈和持久.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指的是公众对新闻传媒的信任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信誉就是传媒的生命,失去了公众的信任,传媒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正因为传媒的公信力如此重要,势必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西方学者认为,只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言必有据,让人看不出自已立场和观点,以不偏不倚的态度进行报道,才能使传媒产生公信力。其实这种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事实上新闻传媒不可能没有政治立场,新闻工作者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共产党人从不回避自己的党性立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信念,只要以科学态度报道新闻,实事求是地分析事实与事实之间客观存在的联系,就必然会赢得读者的信任。缺乏深度的不偏不倚的新闻报道,不可能提高传媒的公信力,客观公允的形式充其量只是科学态度的一种表征而已。  相似文献   

14.
张蓓 《报刊之友》2013,(8):49-50,71
当下社会,知识分工导致公众对专家话语的依赖。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公众对专家话语的信任度降低,现代传媒对此难辞其咎。科学话语与新闻话语的错位;现代传媒放大风险传播,追逐轰动效应;网络文化民粹主义,污名化知识精英造成了现代传媒在转述专家话语时的三重"误读"。摆脱误读,重建专家话语的公信力,现代传媒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5.
传媒公信力是公众对媒介的一种信任程度,是媒介具备社会影响力的一个核心要素。如何建设传媒公信力是当前我国传媒业界和学界都关注的热点。
  首先,需要把握传媒公信力的变化趋势。从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的长期监测数据来看,媒介公信力都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大陆地区也不例外,北京师范大学传播效果实验室最近七年的有关监测数据也显示了公信力下降这一趋势。原因至少有如下几点:一是社会越来越开放,可供公众选择的媒介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公众接触的信息来源也越来越多元;二是公众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媒介的批判意识也在提高;三是社会大环境的转型带给公众观念的转变;四是媒介自身功能的转变--经济功能开始突出,公众对媒介的认知有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童兵 《当代传播》2011,(2):30-31,34
这里发表的一组五篇论文,是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聘资深教授童兵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形势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8AXW003号。这组论文分别就中国舆论环境的新格局、公民舆论表达空间、新闻传媒的公信力、传媒化解突发公共事件的功能以及国际舆论引导中传媒的责任,提出了一些有创见的看法。论文分别由项目组的各子课题负责人执笔。  相似文献   

17.
学界内外均对"走转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背后代表的传媒改革充满关注。当今社会政治环境和传媒生态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则提出了构建新的媒介话语体系,将国内媒介话语的"人民性"与国际媒介话语的"公共性"结合起来的目标。在这一传媒改革的过程中,媒介从业人员需与时俱进,将自己的社会角色与新闻实践、传媒变革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魏正聪 《东南传播》2011,(12):10-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社会转型。中国传媒的发展无法脱离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其发展也注定会伴随着价值观念的冲突、调适和变迁过程。目前国内关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国传媒价值观研究,主要集中在:传媒价值观的功能和影响研究、传媒价值观的制约因素研究、传媒价值观的变迁研究,以及传媒价值观的发展趋势研究。总体来看,对传媒价值观的静态研究较多,动态研究较少;缺乏对传媒价值观变迁机制的宏观地、系统地关照;关于新媒介环境下的传媒价值观念体系的重构问题,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都为未来研究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增强公信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公信力(Credibility)最先是政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领导者获得其选民信任(trust)和信心(confidence)的能力。①在我国,这个概念首先是在港台兴起的,在大陆使用是近几年的事。公信力问题先是产生于经济领域。经济活动中的诚实信用和平等公开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因此要求金融、房地产、商业等市场经济的行业必须具有较高的公信力。新闻传媒公信力(theCredibilityofNewsMedia)概念在我国的提出,同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出现的传媒行为失范,并导致传媒可信度降低有着直接的关系。传媒可信度的问题,早就受到人…  相似文献   

20.
李傲 《记者摇篮》2005,(8):54-54
新闻娱乐化近年被引入内地,它的出现引起业界一片哗然,持反对意见者忧心忡忡。认为“新闻娱乐化”将导致传媒流于庸俗,最终使传媒的权威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而持肯定意见者却将“新闻娱乐化”当做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应该说,新闻娱乐化与报纸的严肃性、权威性有背离之处,如果毫无原则地对所有新闻事件都做“娱乐”处理.势必影响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这种无原则的新闻娱乐化主要体现在下述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