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输出一杯水,先得积蓄一桶水。教育者自己先要受教育。鲁迅和别人通信时,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说:“一个作者‘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的,容易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要不然,输出多而输入  相似文献   

2.
一次谈到婚姻问题时,宋庆龄语重心长地说:"由于孙先生的地位和在国内外的影响,我不打算再婚。你和我不同,为什么不打破‘从一而终’的旧传统观念的束缚……鲁迅先生临终前不也是要你忘记他,管自己的生活吗?"具有浓烈叛逆色彩的许广平,在这一点上她毕竟没有打破。答案只有一个:她对鲁迅先生的爱是刻骨铭心的。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年初,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中推出了一套6本的鲁迅研究方面的丛书.我刚拜读完其中的一本《鲁迅这座山——关于鲁迅的随想与杂感》,感触良多,不揣浅陋,就《鲁迅这座山》一书,发表一些愚见. 先解释一下题目.书中有一篇《“托尼”之痛》,讲到“从前刘半农先生赠给鲁迅先生一副联语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换成白话的意思是:思想来自托尼,文章师法魏晋.  相似文献   

4.
《浙江档案》2004,(1):44-44
有一年元宵节,鲁迅约十二三岁。按照过年惯例,鲁迅去乡下看望姨母。姨父阮士升是清朝末年的秀才,听说鲁迅幼年读书勤奋,才思敏捷,过目不忘,便想趁此机会试他一下。这天晚上,姨父请客吃饭,本地贡生阮廷藩也应邀在座。席间,阮士升对鲁迅说:“阿张,我先开个头,给你对个课,大家热闹热闹,好吗?”“好!”鲁迅答应着,别的人也都赞成。于是,大家一边吃,一边开始对课了。阮士升指着桌边放着的一碗热气腾腾的肉说:“这是红炖肉,就请阿张对‘红炖肉’吧!”鲁迅扫视桌上的菜肴,见中间正放着一碗雪白的鲜鸡块,便不假思索地对道:“白斩鸡!”“对得好!”席…  相似文献   

5.
这题目是看了鲁迅的《花边文学,‘大雪纷飞’》有感而发的。一次,我看专题节目稿件,其中有一篇散文,令我难以忘怀,特别是文中对于‘早春’天气的描绘,给我的印象尤深。这里‘早春天气’是我概括出来的,作品本身只字未著,也没有言及  相似文献   

6.
对"鲁迅著作"的列类和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季水娟 《图书馆论坛》1999,(1):46-46,42
本文对提出的“《中图法》应删除在‘I文学’类中给鲁迅先生设置的专门类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革命化的旗手鲁迅先生倡导和扶植下,开拓了我国新兴的木刻运动。一位名叫沙飞的革命学青年和木刻工作,认识了鲁迅,并在鲁迅先生指引下走上了从事摄影事业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新疆新闻出版》2015,(3):20-20
《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6月27日刊有《利刃与苦药——读奈保尔〈守夜人记事簿〉》一文。文章说奈保尔和鲁迅有点相似:"……有种‘两间一小卒,荷戟独彷徨’的孤独意味。"其中"两间一小卒"错了,应是"两间余一卒"。文中所引是鲁迅《题〈彷徨〉》中的诗句。全诗是:"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相似文献   

9.
不知怎么了,二十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这几年十几年,大家突然对鲁迅有意见起来,鲁迅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了。最奇怪的是有人只读了几篇胡适的文章,甚或在报纸杂志上看了一两篇别人或是评论胡适或是评论鲁迅或是评论胡适时带评论鲁迅的文章,就立即对鲁迅不满对鲁迅有意见起来。我觉得这不好。尤其是有人恐怕没有读过多少鲁迅著作,或者说虽然也读了一些,却并没读懂,也在那里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跟着瞎起哄,我觉得这更不好。 我虽然很尊崇鲁迅,但知道他毕竟也是人,而是人就难免有人的缺点。但鲁迅又确实不是一般的人,他的伟大,其实并…  相似文献   

10.
鲁迅式的眼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这几年,我每年都会去附近的大学作几次演讲.回想起来,我讲得最多的就是鲁迅.即便有时候讲别的题目,也不断会提及他,甚至大段引用他的言论.有意思的是,我举出的那些鲁迅的言行,常常引起听众的热烈反应.有一回我讲完了,还有学生陪我走出校门,为的是继续和我讨论鲁迅.一个七十年前就已经辞世的作家,为什么还能这样强烈地吸引今天的大学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语文教科书曾经把鲁迅描绘成一具冰冷的神像,姚文元式的御用文人更把他歪曲成一根粗暴的大棒,以至到了八十年代初,不少大学生普遍对鲁迅敬而远之.为什么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鲁迅反而重新获得了年轻人的热烈的关注呢?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九一八年四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作者署名“鲁迅”,这是周树人第一次使用这个笔名。一九二○年底,他曾向他青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许寿裳解释过笔名的来历:(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在《学灯》副刊上发表第一批新诗时,始用笔名“郭沫若”。郭沫若是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人,他曾对日本留学时的同学范允藏说过:“我的名字‘沫若’是由我故乡的两条河:沫水和若  相似文献   

12.
美籍华裔学者孙隆基先生在其《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一书中,在论及“‘世纪末’的鲁迅”一章中,根据鲁迅在《破恶声论》中的相关论述,提出世纪末的鲁迅就急于从事对现代大众传媒的批判,这是鲁迅传媒批判思想“早熟”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如果细细检读那个时候茅盾和胡风的有关文字,不难发现他们对李长之“天才”言论的驳斥。就是说,“李‘天才’”的贬称,在鲁迅给胡风写信之前好长时间内,已经流行于鲁迅、茅盾、胡风他们这个文人圈子里了。  相似文献   

14.
谣言是一种畸变形态的舆论。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客观现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谣言从来就没有根绝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是一些报刊经常造谣的对象,深受谣言之苦。诚如他自己所言:“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失的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的‘流言’。 即如今年,就有什么‘鼓动学潮’呀,‘谋做校长’呀.‘打落门牙’呀这些话。”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痛感旧中国政治腐败,任人唯亲,致使许多珍贵的文物书籍不断散失。他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里,以目击者的身份大发感慨道:“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  相似文献   

16.
对于自己的诗作,鲁迅并不十分看重.他在1934年10月13日给《集外集》编者杨霁云的信中说:"我平常并不做诗,只在有人要我写字时,胡诌几句塞责,并不存稿.自己记得的也不过那一点,再没有什么了."①12月9日的信中又说:"旧诗本非所长,不得已而作,后辄忘却,今写出能记忆者数章."②12月20日的信中还提到:"来信于我的诗,奖誉太过.其实我于旧诗素无研究,胡说八道而已.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③尽管鲁迅对于自己的诗作,始终抱着自谦的态度,但他并不反对将这些诗作收集起来.因此,除了就其中的题目进行调整外,还不断给杨霁云提供新的诗作.在鲁迅的直接帮助下,杨霁云将鲁迅的14首诗作编入了《集外集》,1935年5月由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这是鲁迅诗作的首次集中披露.  相似文献   

17.
虽有吹捧阿谀之嫌,并且也知道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文学自由谈”并不表明可以十分自由地谈文学——我还是要说:《文学自由谈》这本刊物办得真是越来越好看了。 读了登在这本刊物上的《自由之圈儿有多大》,“感觉”非常好。别的且不说,单看作者这么几句话:“我每每从报刊上读到一些文学写作者们自称为‘作家’,感觉挺别扭。‘作家’是一种尊敬的称谓,因此只适用之于‘他称’,而不宜用为‘自称’,就譬如无论多么高级的‘科学家’,人家可以这样称呼他,他不宜这样自称。”好长时间没有读到这种让我特别为之一动的文字了,正如鲁迅所…  相似文献   

18.
《新闻出版交流》2002,(4):37-37
新版《鲁迅全集》将于2003年9月出齐。有39篇佚文书信将增补进修订版;有的要从《全集》中抽调;对《两地书》原信作编辑处理;对“注释”要减负。2002年3月8日5版《文汇读书》周报上,朱自奋同志对“五大看点”作了简要介绍:鲁迅一生所著大量作品,绝大部分已收入1981年版《鲁迅全集》。近年来《鲁迅佚文集》的出版,引起了不知情者的好奇,以为都是新的发现,其实其中既有确是鲁迅的文章,也有未必可靠,需要加以鉴别的。这次收入新版的佚文就是根据编辑细则,对一批已发现佚文(有些是1981年已经发现,有些则是1…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华盖集》中的《并非闲话(三)》中说到:“批评家的职务不但是剪除恶草,还得灌溉佳花,——佳花的苗。譬如菊花如果是佳花,则他的原种不过是黄色的细碎的野菊,俗名‘满天星’的就是。”在这里,鲁迅希望文学批评家培养新生力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原来是尊孔的。“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对此,郭沫若却有不同看法。他在给宗白华的信中说:“孔子这位大天才要说他是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大同’底主义;要说他是哲学家,他也有他的‘泛神论’底思想;要说他是教育家,他也有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底动态的教育原则;要说他是科学家,他本是个博物学者,数理的通人;要说他是艺术家,他本是精通音乐的;要说他是文学家,便单就他文学上的功绩而言,孔子的存在,便是难推倒的:他删《诗》、《书》,笔削《春秋》,使我国古代文化有系统的存在,我看他这种事业,非是有绝伦的精力,审美的情操,艺术批评的妙腕,那是不能企冀得到的……要说孔子是个‘宗教家’、‘大教主’,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的‘罪魁’、‘盗丘’,那是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