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庚梅 《中国出版》2012,(11):30-30
书号亦即图书标识符,是用来标识图书,以便于图书的检索、流通、统计以及管理的符号。我国目前使用的图书标识符主要是中国标准书号和全国统一书号。我国从1956年开始实施全国统一书号,是世界上最早开始使用图书标识符的国家。全国统一书号是由分类号、出版社号和此书在该社出版时的种次号三部分组成的。具体结构为:分类号·出版社号·种次号。分类号是指图书的学科分类,出版社号是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为每一个出版单位分配的由数字组成的唯一的代码,种次号是指同一出版社、同一类别的书。  相似文献   

2.
书号亦即图书标识符,是用来标识图书,以便于图书的检索、流通、统计以及管理的符号。我国目前使用的图书标识符主要是中国标准书号和全国统一书号。我国从1956年开始实施全国统一书号,是世界上最早开始使用图书标识符的国家。全国统一书号是由分类号、出版社号和此书在该社出版时的种次号三部分组成的。具体结构为:分类号·出版社号·种次号。分类号是指图书的学科分类,出版社号是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为每一个出版单位分配的由数字组成的唯一的代码,种次号是指同一出版社、同一类别的书,按发  相似文献   

3.
在每本书的版权记录页与封底上都有一行标明“统一书号”的文字,这就是根据全国图书统一编号为每本书编的书号。统一编号是科学地管理图书的必要条件,它的作用在于提高出版、发行统计工作的质量,便于书店和图书馆分类陈列存放。统一编号由图书分类号、出版社代号、序号三部分组成。如《中国出版史概要》的书号为17088。  相似文献   

4.
标准书号的“标准”□王郁明中国的标准书号是1986年1月由国家标准局批准颁布的一项国家标准(GB5795—86),1987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中国标准书号由“国际标准书号”(ISBN)和“图书分类———种次号”两部分组成。每一个“国际标准书号”...  相似文献   

5.
我国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在版本记录页和封底右下角都印有“统一书号”。它是由图书分类代号、出版社代号和同类图书的出版顺序号三部分组成的。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出版年鉴》(1984年)的“统一书号”为17017·125,其中“17”是“综合参考”类的代号,“017”是商务印书馆的代号,“125”是该类图书的出版顺序号。国外不少国家出版的图书,在书号前标有“ISBN”,这是“国际标准图书编号”(International Stan-  相似文献   

6.
中国标准书号由国际标准书号(ISBN)和图书分类种次号两部分组成,其中国际标准书号是它的主体.可以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开发行的各类书籍的封底都印有图书的书号。制定统一书号是根据我国图书出版发行的实际情况,为提高出版、发行统计工作的质量,便于书店门市部的图书分类陈列而实行的。目前,我国现行的统一书号,由图书分类号、出版社代号和图书序号三部分按顺序组成(社号与序号之间加圆点)。以《毛泽东书信选集》的统一书号“1001·1243”为例:其中“1”是该书分类号,即马列、毛泽东著作类;“001”是出版社号,即人民出版社的代号;“1243”是该书的序号。图书分类号是图书按知识部门分类的代号。共有17类和17个代号:1——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2——哲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生活服务类图书需求很旺,许多出版社特别是科技社纷纷加大生活类图书的出版力度,图书市场中的“生活”书琳琅满目。可是,在编辑和发行业务中,当涉及图书分类时,常常会产生“何为生活图书”,该如何界定“实用生活用书”和“生产实用技术”图书、“科普类”图书的问题。本文就“生活”书定位和分类等问题谈几点看法。(一)给“实用生活用书”一个“席位”中国的图书分类法历史悠久。但是,目前在中国使用较多的《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书号是由出版单位向出版管理部门领取,无偿使用的。但是只有经国家正式批准的出版单位才允许从事出版活动,才能领取书号。为了更好地管理书号,从1994年起,新闻出版总署开始实施书号总量宏观调控政策,这一政策是为了抑制当时图书总量的盲目增长,减少低水平重复出版,压缩低质量平庸图书品种,遏制“买卖书号”现象。  相似文献   

10.
从书号总量宏观调控到书号实名申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书号是由出版单位向出版管理部门领取,无偿使用的.但是只有经国家正式批准的出版单位才允许从事出版活动,才能领取书号.为了更好地管理书号,从1994年起,新闻出版总署开始实施书号总量宏观调控政策,这一政策是为了抑制当时图书总量的盲目增长,减少低水平重复出版,压缩低质量平庸图书品种,遏制"买卖书号"现象.现在针对书号管理,政府又推出了新举措,2009年起书号管理将全面实行网上实名申报,出版单位可随时从网上申领书号,并实现书号,条码,CIP等出版信息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由北京图书馆编辑、书目献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图书统编卡发行数年来,受到用户的广泛欢迎。统编卡是依据国家标准《普通图书录规则》、《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进行录、分类的,内容清晰、格式规范,在用统一的书目情报语言描述献特征方面提供了技术上的典范,在推进献录标准化方面取得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当然,统编卡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就近年来分编工作中遇到的若干问题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从1987年起,中国标准书号已在全国出版发行部门得以实施和贯彻,与此同时,原有的全国统一书号停止使用。中国标准书号的最大优点是将国际标准书号与全国统一书号中的分类号及种次号结合起来,也是中国标准书号的独特之处。原来,在全国统一书号中的分类号是按《人大法》分类,在《标  相似文献   

13.
国家出版局规定:“1988年1月1日全国所有出版社,从征订目录到版本记录一律采用《中国标准书号》(ISBN),原来的全国统一书号停用。这是我国图书编号体系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的重大的改革。这项基础性工作,必将对我国出版、发行、图书、情报各方面的业务工作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图书在版编目和随书发行目录卡的工作虽尚未开展,但也是作过一些类似工作的。如1956年国家出版局颁布实行了在正式出版物上编印统一书号,它的组成主要是按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十七个一级类目编号,然后是出版社的代号和该  相似文献   

15.
种次号功能延伸的尝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棠枝 《图书馆论坛》1995,(2):69-69,56
种次号功能延伸的尝试江棠枝(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图书馆)在同类图书的排列中,书次号的组织方法多种多样,还记采用的有汉语拼音著者号、书名四角号码、著者四角号码、标准书号、出版年代、种次号等等.它们各有自己的长处,也各有自己的下足,故全国目前尚无统一的书次...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出版物中的“中国标准书号”在运用中的突出问题是图书分类差错百出,随心所欲,不知是出版社缺乏图书分类知识,还是不重视图书分类工作,或者是为了应付报批成立出版社时出版行政机关限定的出书范围而不得不为之。图书分类中的突出问题有三种类型:一是出版社...  相似文献   

17.
按照原国家出版局《关于实施中国标准书号的通知》规定,国家标准GB5795—86—《中国标准书号》已于1987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出版社实施。在1987年,“中国标准书号”与“全国统一书号”并存。而在1988年,“中国标准书号”将取代“全国统一书号”。为了使全国出版社、发行单位和图书统计管理部门在年内做好有关技术准备,以保证明年与书号有关的各项工作能顺利进行,新闻出版署发出补充通知,重申《关于实施中国标准书号的通知》中的有关规定,并对原规定做了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去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儿童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版》(以下简称“儿童本”),读后颇有所感,愿谈些意见。一、《中图法》是准备做为“国家标准”颁布、全国各图书馆执行的一种分类法。做为“国家标准”是必须执行的,而“标准”只能是一个,而不能有多个,其它一些分类法,都将逐步由《中图法》代替。多种分类法混用的局面,将逐步统一到“标准化”轨道上来。——既然如此,它的趋势应是由“分”到“合”,而不该再由“合”走向“分”的格局。这样,对现在出现的“儿童本”的做法,是令人不解的。二、一部标准化的分类法原则上应使它能类分各种图书,各类型图书馆都应使用。如果其一类型  相似文献   

19.
本刊在这里向广大出版工作者推荐此文,请读者认真地读一读。作者是两位基层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他们对1987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国标准书号》国家标准以来,各出版杜在其书号附加分类部分所作的分类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所应给的大类号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对比分析,列举了大量的错误分类的例子,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这是十分可贵的。为了提高标准书号的分类质量,更好地发挥《中国标准书号》的作用,本刊特发此文,以期引起出版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现在图书封底印的统一书号只分到十七大类,这对多数书店尚够用,而对多数图书馆不够用。因为图书馆保管图书,一般要分到二级类甚至三级类。为此,多数图书馆都要设人对图书重新分类。搞图书分类的人都得有相当的文化水平。如果每个出版社一开始就把统一书号里的分类分得稍为细一点、准一点,比如分到三级类,而仍保留一级、二级类标志。使用部门就可以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