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平台迅猛发展,对于传统纸媒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传统纸媒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信息、发出声音、沟通用户,进行移动传播转型。然而,兼具粉丝量、阅读量且盈利模式清晰的优质账号却相对缺乏。因此,传统纸媒若想借力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新媒体转型,构建成熟、优质的微信公众号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王颖 《新闻世界》2014,(2):114-115
微信的广泛应用,为纸媒提供了除微博外的又一线上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现阶段纸媒公众平台建设状况如何?公众平台与官方微博相比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它又如何在纸媒传播矩阵中充分发挥作用?利用好微信三级阅读界面及多媒体信息交互的特点,是纸媒公众平台良好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扬子晚报三家媒体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为例,分析探讨纸媒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了当前纸媒和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泉州晚报社的发展实际,详细阐述了融媒时代下纸媒和微信公众平台的未来发展形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媒体行业新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微信用户注册人数高达八亿,是人们社交沟通、浏览信息的有效方式,这种情况下很多传统纸媒认证微信公众号,打造具有自身品牌特色的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推送信息等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推介自身品牌。所以现阶段,传统纸媒想要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发展需求,应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拓展新媒体领域业务,提高与新媒体的融合力度,实现有效转型目标,加快传统纸媒信息传播速度,提高传统纸媒发展水平。本文就从微信公众号看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作出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中文气象类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现状,结合行业特点及新媒体优势,提出基于微信平台的气象科技期刊传播模式,以促进该学科期刊更好适应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气象期刊整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付沛沛 《青年记者》2017,(29):83-84
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微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它以更短小的篇幅、更及时的分享、更精准的受众、更个性化的内容形成了微传播时代的核心特征,急剧改变着舆论格局和传播生态.而在众多“微媒体”中,微信受到纸媒等传统媒体的青睐并为其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以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探究纸媒借力微信公众平台实现突破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加快。作为新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普遍成为传统纸媒的标配,但对一些纸媒来说,微信公众号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纸媒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充分发挥其传播优势作用,不仅能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还能不断扩大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本文聚焦媒体融合,拟从传统纸媒在微信公众号运用方面的优势、存在问题及运营策略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微信自2012年8月诞生以来,成为继微博之后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传播平台。一批新兴的自媒体利用微信公众号传播信息并吸引大批受众,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生存带来挑战。如何在微信时代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并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是每个纸质媒体都需要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大连地区某报纸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在其微信公众号平台开展用户调查,从而了解纸质媒体类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探索未来纸媒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肖盼章 《出版广角》2016,(10):70-72
微信是国内最大的社交平台,其数以千万计的公众号形成了强大的社交网。面对新媒体的崛起,各大纸媒纷纷推出微信公众号,以增强用户黏性,传播品牌价值,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纸媒如何创建与运营微信公众号,加快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出版业内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微信公众平台的高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传统媒体欲在新媒体领域实施战略布局,借力微信平台,进行更为有效的大众传播是必然选择.虽然纸媒是最早抢滩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域,但运营较好的账号较为稀缺,新京报官方微信则是纸媒优质公众号中的佼佼者.在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媒体移动指数报告》中,新京报在报纸移动传播百强榜中名列前茅,其成熟的运营模式为微信平台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融媒体时代,媒介深度融合的热潮已经开启,传统纸媒纷纷试水微信公众平台。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给用户提供一种社交情境。高度的相互关注和高度的情感连带是互动仪式理论的核心机制。结合互动仪式等社会学理论,探究纸媒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策略,寻求纸媒微信公众平台发展动力的关键要素在于相互关注度高的微信矩阵、增强情感能量的语音服务、以交往实践建构交往关系、以深度合作增殖多种服务和以粉丝经济开拓盈利模式等。  相似文献   

12.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入口,为唱衰之声迭起的纸媒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本文从纸媒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力等方面,描述其在微信平台的具体表现,分析纸媒公众号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微信平台对传统媒体转型的现实意义。对纸媒来说,在布局移动互联时代的进程中,微信不是唯一的平台,但是如何运用微信平台为顺利转型添加助力,是一项有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张倩 《青年记者》2016,(20):92-93
自2012年8月微信推出公众号及公众平台系统以来,传统媒体纷纷抢滩试水,使其快速成为大众新闻信息获取和分享的主要平台.①微信庞大的用户规模,为纸媒的微信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016年2月,腾讯宣布微信公众号付费阅读正在测试,为传统纸媒的微信运用描绘出更美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王兆屹 《出版广角》2016,(15):77-79
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是出版业巩固思想文化阵地、履行文化职责和壮大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微信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微信公众平台已经对用户的移动阅读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已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平台。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出版机构必须正视新兴媒体的强大影响力,正视微信自媒体的价值,深入分析当前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现状。传统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平台要做到精准定位,多种推送形式相结合;积极创新,多种推送内容相调和;挖掘应用,多种自定义功能相契合;突破限制,多种传播渠道相融合;广纳贤士,多种新媒体人才相聚合,才能发挥出版业公众平台的巨大潜力,打造真正属于出版业的微信时代。  相似文献   

15.
纸媒转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报道,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互联网正对新闻信息传播方式与格局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传统企业和新型行业皆以拥有相当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新媒体为营销推广平台.尤其是以手机移动终端为主的微博、微信营销渠道为主导力量,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平台成为网络营销推广的利器.这些网络平台对纸媒的冲击近两年来迅雷不及掩耳,逼迫纸媒转型更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16.
张翠 《编辑学刊》2016,(4):47-52
自从新媒体的发展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微信应用之后,其用户数量呈现爆炸性的增长,微信公众平台是商家开展自媒体活动,形成线上线下互动营销模式的重要渠道。文章主要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平台的类别,分析其传播特性,梳理微信公众账号的阅读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该自媒体形式的发展策略及后期展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新闻的变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利用微信公众号展开传媒竞争,微信公众号新闻也因其操作相对简单、受众到达有效率高等特点,成为了新媒体最重要的新闻发布平台之一。利用微信传播进行正面舆论引导,与传统的纸媒传播有什么不同?微信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环——新闻标题呈现出何种特征与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在这些层面上总结并发挥这一媒介形态的最大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劳动保护》杂志的探索与实践,探讨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模式:培养新媒体团队,建立以期刊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为载体的新媒体矩阵,借助新媒体发声,搭建互动平台,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提升纸媒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微信公众平台是传统电视媒体拓宽传播渠道、衍生产业价值链的一个重要平台。然而,尽管当前许多传统电视媒体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并未充分发挥其传播优势和资源整合效应。文章依据使用与满足论,以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认为其在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传播时,应充分发挥其内容价值的优势,注意价值链的延伸,将微信公众号作为节目整体运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实现节目本身与微信公众平台的良性互动,提升节目的整体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20.
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剧增以及微信社交、传递信息功能的增强,微信已成为受众最常见和最常用的手机App之一,微信公众号也成为接受与发布信息的主要渠道,深受企业和个人的青睐.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媒介竞争日趋白热化,促使广播媒体加快了使用微信公众号的节奏,如今,各大广播媒体基本上都搭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并在微信公众号平台的运营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与财力,使得微信公众号成为广播媒体传播信息与加强和听众互动交流的"新阵地",极大地拓宽了广播媒体信息传播的渠道,进一步拉近了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也促进了广播节目收听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