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播音创作过程,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自始至终处于运动状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起始与终结,要求达到深刻理解与准确表达的统一,创作主体表现的思想情感与客体要求的思想情感的统一,亦即“自我”情感与“非我”情感的统一。“自我”情感意指创作主体接受外界刺激后的体验结果——主观自发的情感。可能具有局限性、片面性和逆导性。“非我”情感是由稿件内容或镜头画面所限定的,具有  相似文献   

2.
许多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存在“专业认同”之困。从“群体认同”视角切入,本文以为建构“专业认同”应该从知识、价值、情感三个维度着手。在教学上要回归常识,传授扎实基础知识、注重专业实践、培养精湛技能;教师则要回归学术,建构“教化权力”;新闻学教育则要回归“人文”,涵养价值与情感。在具体措施上,本文提倡推行学业“导师”制、强化师生互动;采取非常策略“培优”,以打通主流媒体就业途径;注重日常教育“仪式”,以“尊重”和“关爱”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3.
晚间广播节目乃“最后的心灵触媒”。情感话题的私密性契合了广播的匿名性而在夜间繁盛,而广播的夜间“情感倾诉”节目也暗合了听众的社会心理与当下的中国国情。繁盛而不泛滥是媒介中人的困惑所在,本文从广播的介质特性、当下国情与听众的普遍的社会心理角度分析了“情感倾诉”节目兴盛的原因,并从话题选择、节目内涵、目标定位等角度分析了该类栏目今后的走向———注重阳光导向,培养听众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即“好情感是金”。  相似文献   

4.
陈菊 《大观周刊》2011,(18):218-218,202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总体要求是掌握“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并形成化学学科观念:“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学习方式.即增强问题意识.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会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是发展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关注社会,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为了达到三维目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四化”,即情景化、问题化、结构化、观念化。  相似文献   

5.
“德”是古代中国人独创的概念。中国“文德”论兼有“文之德”与“文人之德”两方面意义。在“诗言志”纲领下的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文之德”,是把文学的本质定位在抒发正确崇高的思想情感上,把文学的功能定位在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取向上。由此而来的中国“文人之德”,则要求文人立身修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情操。中国古人提出的培养“文德”的途径是“养气”,具体包括“感物”与“读书”两个方面。古代文论的这些思想精华,对于新时代文学“中国梦”的圆梦之旅,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韩永光 《大观周刊》2012,(23):158-158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之一是“人文素养”。“读”和“写”是学生丰富情感、陶冶精神、净化心灵的平台,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沃土。而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很好地告诉我们“读”与“写” 的关系。本文借个人经验的总结、反思,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有句话叫“看报看题”,对于平面媒体而言,一条精彩的新闻标题犹如传神之目,魅力无穷。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闻亦是如此,它不只是单纯地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它的魅力还在于唤起受众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体验。要想打动读者的心,新闻首先要在情感上吸引读者。因此,笔者认为,在制作新闻标题时,我们要尽可能地注人情感元素,赋予标题以生命,做到“以情动人”。  相似文献   

8.
景志刚 《视听界》2010,(5):24-27
从2004年确立“情感”定位,到2010年升级为“幸福”定位,江苏卫视不断实现高位跨越,打造出了一个具有鲜明辨识度和强大影响力的全国性媒体品牌。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同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形象雏形),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说是一个体系,其中包括“赋比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出现“意象”这个概念,“象”和“意”’被结合成一个词语,“意象”中的“象”,特指审美形象,“意象”中的“意”,特指审美情感.特定的审美形象能激发观众特定的审美情感,而特定的审美情感决定创作中所采用的特定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10.
杨晓宁 《大观周刊》2011,(49):96-96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1.
姚远 《大观周刊》2012,(40):189-190
音乐课堂中的动态教学模式就是让音乐课堂”动”起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和时间,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在”动”起来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情感,在”动”起来的实践中培养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在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中体会音乐的美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动”起来。本文从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2.
书评作者也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一样的,各有其“情”(情感)与“理”(理性)。在书评实践中,他们的“情”与“理”也各有其作用。 书评作者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对自己所喜爱的著作,在评论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兴奋愉快的情绪,多方搜集其优点,予以赞扬;反之,对自己所厌恶的著作,在评论时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主观感觉,不由自主地多方挖掘其缺点和问题,予以否定。这种现象的存在正是书评作者的情感活动对书评的影响、制约和支配的结果。书评作者的情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为他们撰写书评的内驱力。他们一旦感到某一篇作品能扣动自己的心弦,与之形成共鸣时,就会激动不己,浮想联翩,若不命笔,就不肯罢休。  相似文献   

13.
地方媒体对外讲好“城市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超越“地方性”话语局限提升城市国际传播效能、跳出既有“叙事经验”构建网络空间情感共同体,不断调适“范式”“表达”“进路”,积极谋划和推动以“对话式”为核心、以“多元文化”为抓手、以“情感共振”为追求的国际传播新策略。  相似文献   

14.
记忆叙事中总是存在或显或隐的情感表达。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过去十余载的微博叙事所进行的属性级情感分析发现:这些大屠杀记忆叙事的演进具有鲜明的“时期性”与“热点时刻”效应;情感的结构与共现网络均以积极情感为主;某些情感类别存在显著的“层级”与“时期”差异;情感的持有者与对象存在一种“具化受害者、概化加害者”的倾向。对纪念馆微博的考察既可拓宽大屠杀媒介叙事研究的视野,也可由此揭示媒介类型与其叙事样态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由读者向编辑倾诉个人的情感故事,吐露心中的喜悦与烦恼,再由编辑“实话实录”,整理成文,发表在报纸上,这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报道形式,笔者称之为“情感实录”。在丰富多彩的报刊栏目中,我们常能看到情感实录的踪影。如《北京青年报》的“情感·口述实录”、《深圳晚报》的“周末·市民访谈”、《周末》的“原声”、《服务导报》的“十分隐私”、  相似文献   

16.
马万容 《大观周刊》2012,(35):232-232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  相似文献   

17.
王敏 《大观周刊》2012,(46):336-336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提问艺术”的运用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问题教学为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8.
李云 《大观周刊》2011,(47):105-105
做好学校的班主任工作,班主任一定要做到有”爱心”、“耐心”“细心”三心,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安全”、“情感”,二意,笔者将它们简称为“三心二意”。  相似文献   

19.
杨静 《新闻传播》2024,(3):109-111
在“暖新闻”话语实践中渗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值得深入探究,如何运用新闻采编技术完成“暖新闻”情感延伸同样值得深入思考。因此,围绕“暖新闻”受众心理的同化机制展开分析,从“对话”“提问”“回忆”三个具象化的新闻话语实践视角,论证了“暖新闻”铺垫情感基调、映射生活现实、升华故事情感的作用。建议新闻采编注重“暖新闻”的情感延伸,新闻主题既要有故事更要有温度,新闻受众既要有同感更要有思考,新闻产品既要有画面更要有力量。从而发挥“暖新闻”的话语实践作用,通过心理同化给予受众不断加温的新闻情感,为讲好中国故事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大观周刊》2006,(23):6-7
26集电视连续剧《靠近你,温暖我》凭借。剧情新颖”、“著名导演”、“大腕云集”三大看点备受关注,上周这部被视为“2006年最受期待的情感大戏”登陆KMTV1。该片由3个现代白领女性的爱情故事组成,是导演张建栋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之后的一部关于“第四者”、“精神出轨”、“性骚扰”、“无性婚姻”、“性别异化”等社会敏感话题的都市情感作品,剧中3对情侣身上发生的故事就在你身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