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是在信息共享空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信息服务模式。学习共享空间以读者为中心开展服务,促进共享和协作,支持读者的学习和研究。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经历了从IC到IC&LC的服务转变,在服务中以提升读者信息素养和科研能力为目的,积极探索读者需求,丰富服务形式和内容,获得了读者的认可,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信息共享空间下的图书馆服务共享空间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全新的知识服务模式,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开辟了新领域,它是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内容.文章分析了信息共享空间下的图书馆服务共享空间的概念思想与模型,探讨了图书馆服务共享空间体系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多媒体共享空间(Media Commons;简称MC)概念以及多媒体共享空间的服务理念。针对大学图书馆多媒体共享空间服务和国内外一些大学图书馆的多媒体服务共享空间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展开了深入探讨,指出多媒体服务共享空间是大学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它代表着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新亮点,为我国各大学图书馆开创新型多媒体共享空间服务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参考文献10。  相似文献   

4.
结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介绍了医院图书馆建设基于学科化服务信息共享空间过程,对现实条件、构建模式、空间规划、资源配置和拓展服务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从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和临床研究实际出发,构建基于学科化服务的新型信息共享空间并提供无限的医学信息服务,是医院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转型和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5.
开展空间建设与空间服务是众多高校图书馆转型的要求,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学术共享空间以及创客空间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的主要类型。在对国内外若干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服务网络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空间建设与服务对图书馆学科发展以及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拓展了图书馆学科的理论外延和促进图书馆服务的变革与转型。  相似文献   

6.
信息共享空间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北美的一种新型信息服务模式,其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一站式、集成的服务.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通过引进IC理念,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并通过对服务对象广泛、深入的调研,构建了一个具有本地特色的IC服务模式,在国内率先实践了IC模式的信息服务.实践表明,这种模式在国家科学图书馆得到了用户的认可,适应了新形势下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对国内其他图书馆建设IC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习共享空间是信息共享空间的进化和发展,是新时期图书馆推行服务创新的重要模式。在分析论述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内涵和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借鉴学习共享空间以人为本、开放、共享、交流、协作和互动理念,对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加以改造,建设专业学习、特色学习区域等特色空间,使其成为现代大学图书馆的理想学习场所,实现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8.
革新技术、延伸功能、满足多元需求的创客思维深刻影响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并为其服务功能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和依据.图书馆应通过用户参与的新理念,线上线下的多元服务模式,整合服务、技术、资源三维平台,健全质量评估体系等机制与举措,实现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实现智慧型服务资源、创新型服务空间、共享型服务理念三个方向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世纪之交开始,为适应技术环境和教育方式的新变化,大学图书馆正在进行一场深刻变革.在图书馆内部通过融合文献信息服务和IT服务,建立了信息共享空间.而后以信息共享空间为基础,突破图书馆围墙的限制,实现图书馆与信息技术部门和教学服务部门的深入融合,逐步向学习共享空间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0.
从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空间)入手,对高校图书馆各种共享空间模式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从内涵和特征角度,对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从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和研究共享空间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服务模式进行比较。在介绍南非开普敦大学图书馆研究共享空间建设状况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Within the past 10 years, comm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academic libraries. Commons evolved out of the “library as a place” movement and stem from the digital revolution, increased emphasis o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changing student habits and needs. The three levels of commons are information commons, learning commons, and the emerging virtual commons. Libraries implementing commons must consider the impact on reference services and staffing and be prepared for higher than anticipated use. Libraries should use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ssessment methods. Commons can revitalize the library by giving it a key role in reaching university strategic goals.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impacts of technology upon traditional library resources are sometimes unexpected. The library at California's 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 discovered that usage of print materials was dwindling, even though the addition of a 50-station “Information Commons” had bolstered overall library use. At first it was anticipated that the circulation desk might, within several years, be downsized into a mere information kiosk. Nevertheless, a study of the two service points-the Information Commons and the Circulation Desk-concluded that patrons still seek library services with a personal touch and continue to demand print materials. A “user satisfaction” survey revealed no mandate from users for the abandonment of print materials. As in the past, the services of the circulation desk have adapted to fit its users.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与服务模式。结合区级图书馆主题馆的功能定位、资源布局、服务模式,探讨了IC在区级主题馆建设与服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The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mons mode of library organization has become more prevalent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and allows academic libraries to provide wider-ranging and more cohesive services to their constituents. Several issues, including relying upon a single, mythical “Patron” in planning for services; poor organization; a lack of cohesion and centralized leadership; and the “digital divide” may hinde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mons and negatively impact both patrons and staff. If these problems can be surmounted, this model shows great promise for both current and future application in academic libraries.  相似文献   

15.
创建大学信息共享空间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潮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的特征和优点及国外高校建设IC的一些具体做法,分析了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建设IC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信息共享空间(IC)是开放获取运动背景下兴起于北美和欧洲等地区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模式和新型服务空间,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物理层、虚拟层、支持层三层结构,为用户提供集参考咨询、信息素养培养、学习、协作和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2010~2011年国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集中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Web2.0环境下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从IC到AC:国外大学图书馆学术共享空间的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婉  王萍 《图书馆学研究》2011,(16):82-86,89
随着读者需求的个性化,信息共享空间开始向不同的模式发展。学术共享空是信息共享空间功能的扩展。国外的学术共享空间两种服务模式即机构知识库和"一站式"学术支持服务,对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有三点启示:构建学术服务平台,提高人员素质和结构,加强评价与跟踪。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模式和功能;在分析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国内 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应采取渐进式策略;以南京大学杜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为例,介绍大学图书馆信 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情况,指出优势和不足,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信息共享空间: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新模式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文章探讨了信息共享空间的模式、基本原则和目标,提出了面向集成服务的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架,包括战略规划、构建要素和效果评价,指出了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Based on William Birdsall's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ve Commons (2010), this research moves toward reworking the commons model by integrating classical definitions of the commons with theories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the Information/Learning Commons, and engaged learning and citizenship behaviors. This research seeks to enable institutions without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for physical renovations projects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 in their libraries capable of training students to become citizen-scholars by providing the goal of increasing student ownership over library resources. It argues that prioritizing student participation within the library may be the best preparation for participation in the wider cultural commons post-grad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