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入境问书     
我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每到朋友的家里,不去参观人家装修豪华的客厅,也不急于陪着朋友聊天,而是往往直奔朋友的书房,看看他的书架上都有些什么书.我把这个不太好的习惯称为"入境问书"."问"久了,我有个发现,就是朋友们的藏书几乎都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2.
有人问,你做编辑那么多年,你觉得编辑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仔细想了一下,发现于我而言,不是做大了码洋和利润,也不是结识了名人和大家,而是一本原先有些支离破碎的稿子经过我的"鬼斧神工",竟然  相似文献   

3.
李林杰 《传媒》2015,(21):20-24
大数据是什么?如何出现和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先来设想一个生活场景:当你早上醒来打开电视,遥控器已经自动更换到你以往关注的财经频道;当你准备开车去上班,导航仪已经按照目前的路况规划了你的上班路线,及时避开了拥堵路段;在你上班的时候,手机提醒你快到结婚纪念日了,同时用你的消费喜好数据为你推荐了几款礼物以作备选;当你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电视已经根据你的内容喜好为你推荐好了频道和节目,这就是大数据应用.  相似文献   

4.
袁岳 《图书馆杂志》2008,27(5):81-88
袁岳: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很多人都说中国国情是什么?老外在我们中国做生意,我们会说他们不懂我们的国情,人家就请教你了"你说中国国情到底有些什么啊?"我们会发现国情也不容易说出来,我们到底是什么国情跟人家不一样?事实上在我们中国,国情有两样法宝.  相似文献   

5.
阿我 《出版经济》2004,(1):23-23
去年是图文书的一个高烧年,今年,这场烧退了不少.快船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海湾.阅读进入了读图时代,图文书也是近年来出版的热潮,但什么是图文书却没有一个明晰的说法,绘画、摄影加上文字都可以叫图文书.图文书不拘一格,许多"文配图"、"图配文"也都加入到图文书的行列.出版者给书配图似乎商业的目的多于图书品质的考虑,一些不伦不类的图文书也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6.
王靖 《陕西档案》2000,(5):35-35
档案利用效果信息反馈就是档案利用者借阅档案之后,将其利用的效果情况反馈给档案管理人员的过程.而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只注重提供利用而忽视了利用效果信息的反馈工作,这是因为有些档案工作人员认为利用只是"你查我取,你还我收",至于利用者利用档案查找到什么资料,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没有解决问题这都一概不知,也没有深究.  相似文献   

7.
孙献涛 《出版广角》2012,(10):11-12
正各种各样的新书发布会、作品研讨会、版权进出口签字仪式……热闹的是他们,书却似乎什么也没有。热闹的2012BIBF落幕了,各种统计数据显示,这又是一届不出所料地超越了上届的书业盛会。领导很满意,"下届"有压力。作为一家小出版单位的大头目,我对这届书会的感慨不多,对书本身的感叹不少——书啊,多少与你无关的利益交换假汝之名以行!各种各样的新书发布会、作品研讨会、版权进出口签字仪式……热闹的是他们,书却似乎什么也没有。  相似文献   

8.
亲历美国社区图书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女儿读着一本叫<诚实>的书,书中问道:"你今天诚实吗?"五岁的女儿赶紧点点头,但又马上正经地说:"只有一件不诚实的事,现在我正想告诉你呢.就是我白天跟你说,我的嘴是我吃雪饼扎的.其实不是.是我咬钱罐小兔兔的耳朵扎的."啊!一本书居然有这么大的力量,让孩子马上说实话.我千辛万苦,从小教她要做诚实的孩子,从"诚实找釜头"到"牧羊少年",以为她可以是一个至少不说谎的孩子呢.  相似文献   

9.
《出版参考》2013,(3):40
"你最希望孩子怎样?""你最想送给孩子什么?"面对这两个问题时,作为家长或老师的你,肯定会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回答到:"当然是幸福了。"随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几天播出"你幸福吗?"栏目后,"幸福"更是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其实,早在2012年年初,浙江教育出版社就引进出版了美国健康幸福教育的主流教材——《健康与幸福》。该丛书共14册(小学到初中12册,高中2册),每册书都以孩子的健康和幸福  相似文献   

10.
一、语言的功能和重要性1.语言为什么重要?语言是记者最主要的工具,这个道理所有要写作的人都非常清楚,但是真正在写作时,却时常忘记语言的重要性。有些记者会陷入"意识流",想到什么写什么,还有些记者会被自己知识、文采所打动,忍不住在新闻写作中炫耀一下。但大部分时候还未发表,就被编辑无情地修改了。编辑不会帮你选择最准确的词语、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无法猜测你含义混淆的句子到底是什么意思。作为记者、作为一篇报道的作者,要对自己的语言负全部责任。事  相似文献   

11.
两年前,因为几本书的缘故,我和师永刚曾经有过一些沟通.当时,师永刚做<凤凰周刊>的执行主编一两年. 后来再见时,他问:"你打算采访我什么?是关于<凤凰周刊>还是关于书?"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凤凰周刊>,也通过<凤凰周刊>认识了他.但我还是愿意聚焦到他所编著、合著的书--力图探讨一本图书的畅销可以有多少种形式,在偶然之中究竟有多少的必然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来回几次我终于明白,书是可以这样出的:不用自己投稿到出版社,然后望穿秋水地等啊等,而是有人主动来约稿,人家叫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写好给钱。  相似文献   

13.
中共广东省宣传部、广东省委文化厅于1997年9月发出了<关于开展"百书育英才"读书活动的通知>,并先后在<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刊登了弘扬时代主旋律,表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精选读物200部的书目.这一读书活动,得到了南山区委的迅速响应,区委宣传部于1997年10月向区属有关单位发出<关于开展"百书育英才"活动>的通知,并亲自担任此次活动的主办单位,具体活动的实施由南山图书馆承办,南山报社协办.11月3日,<南山报>在头版刊登<南山区"百书育英才"活动倡议书>及<关于开展"百书育英才"活动征文的通知>,一份详尽的"百书育英才"活动计划书亦在南山图书馆出台,南山区"百书育英才"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4.
书博会是一个非常好的阅读推广平台,但却只被一大串的销售数字掩盖,虽然经济数据是最具体的成果,但书博会实质对于阅读活动未来的推展,更是我们应该关心的。试想,这一年一度的书博会,我们只能卖书吗?出版人可以做什么?所有参与阅读和出版的你我,还能在书博会中创造什么?  相似文献   

15.
正又迎来了上海书展。徜徉在书香袭人的展馆中,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做一个读者是不容易的。走进书展的就是读者吗?不一定。否则,你就很难解释为什么书展上人如潮涌,而大学隔壁的书店却门可罗雀。有些人逛书展其实和逛庙会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他们只是想到人多的地方"轧闹猛",到文化活动现场去"凑趣",购书不过是"搂草打兔子"。何况,书展上能零距离地接触各路名人,增加以后"嘎三胡"的资本,何乐而不为呢?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形象由藏书构成——基层馆藏书建设漫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知图书馆同仁可曾留意,当别人知道我们在图书馆工作时,总会问:“你们馆有多少书?”“你们馆有些什么好书?”两种问法,代表两种层次的读者。前不久去朋友家作客,闲谈间,一位乡干部问我:“你们图书馆有多少书?”“四万多册。”望着乡干部伸出舌头,我颇有几分得意,正如本县乡绅李文汉有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那样;又一位办公室秘书问:“有些什么好书?”我说:一时说不清,最好哪天你进来玩玩,看你需要什么书。这时一位中学教师插嘴说:“四万册书,其中有两万  相似文献   

17.
提起被骚扰,人们多以为那是美女们遭遇的事,谁会料到现在连老头也会受此殊荣.只是后者受到的不是"性骚扰",而是"信骚扰".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个人信息不知不觉地被泄露,成了某些人借以敛财的资源.个人信息被卖给商家做推销广告,于是就有了"短信骚扰"、"垃圾邮信骚扰".近几年还出现了经过包装的"信骚扰",就是不断发信给你,恭维你有成就,承诺为你出书,然后劝诱你出钱,买下他们做的高价书或者什么精致奖牌.有时一周可以收到好几封这样的信,受到这类"信骚扰"的对象大多是知识分子,尤其是各业精英.大凡越有名气,被骚扰的程度就越厉害.  相似文献   

18.
正如编者所言,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基层图书馆境况不好.不是什么秘密,是现实.敢于面对现实解决问题,才是正确的态度.那么,基层图书馆到底不好到哪种程度?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问题是什么?基层图书馆人是怎样面对困难的?又是怎样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带着这些问题,我饶有兴趣地阅读了<图书与情报>杂志"馆长的故事"栏目的每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易碎品.但易碎到什么程度,又和媒体的"身体素质"有关.所谓"素质",就是你被替代的概率高不高.很容易被取代,自然就谈不上什么"素质"了. 感受比较深的是手机报.对我而言,如果是工作日,那么,这期手机报的生命就比较短暂,一般1个小时左右,也就是晨练之后、上班之前,时间大概7点半到8点半.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1899-1935年)说:"书是要学会读的。一切书都不会告诉你现成的公式,或是什么秘诀——例如成功的秘诀,学成’文豪’的秘诀。一切书都是帮助你思想,而不是为着代替你思想而写的。"在我读书、思考和写作的经历中,对此体会尤其深刻,得益也最多。我是一个普通的高校教师,在教课之余酷爱读书,并以笔名"日月河"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及影视剧编剧作品十多部。我之所以能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正是因为自小就养成经常读书的好习惯,那书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