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教育   73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冯桂芬揭示了科举教育制度的弊病,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学校教育与书院教育,设立西学教育机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实用人才。冯桂芬改革科举教育制度的思想具有鲜明的进步色彩,对晚清教育现代化进程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陈炽论述了教育与经济、军事的密切关系,主张引进"西用"之学,改进留学教育方式,完善洋务教育,改革传统书院教育,变通科举制度,开展妇女教育,大力发展实用技术教育,广开用人之途。其教育思想显露出明显的实用色彩。  相似文献   
63.
陈炽认为教育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中国传统教育存在很大缺陷,他从拯救民族危机的高度,主张发展留学教育,完善留学方式,培养实用人才,变通科举制度,发挥留学人才的积极作用。以留学教育为参照,他主张改革洋务教育和书院教育,加强实用技术教育;主张利用驻外使署机构,译介传播西学;发展海外华人教育等。  相似文献   
64.
魏源受清代今经学的影响,注重探讨实学,强调通经致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抨击时弊,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革新主张,初步奠定了军事、经济、教育、政治早期现代化的基本取向,他代表了鸦片战争时期国人民族意识理性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5.
晚清时期,人们认识到通过发行股票,可以迅速汇集社会资金,筹集巨额资本,创办新式企业,壮大企业规模与实力;看到了股份制企业与传统合伙制企业在组织方式与经营管理上的根本差异;提出了一些推进股份制企业集股活动的建议,要求政府在股份制企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6.
晚清人士揭示了新式企业运行中的各种弊端,批评政府以行政权力处理企业经济事务,使企业沾染了封建衙门作风,指出了企业创建、规划决策、经营管理、人事安排、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严重失误和弊病,由此推进了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67.
刘坤一对铁路建设的认识经历了拒斥、接纳、推动的心路历程,从坚决反对修造铁路,到立足国防军事立场而接纳铁路,再进而积极主动地推进中国铁路建设,其立场由保守逐步走向开放。在讨论铁路建设事务时,他更多地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着眼,相对忽略了铁路广泛而深远的社会经济效应,对利用外债、招集洋股、引进技术等间或表露出某种疑虑。刘坤一对铁路建设的心路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代官员们早期现代化意识的萌发和生长,受制于内忧外患的社会历史环境;统治危机和严重外患,既是观念变革的推力,也是一种阻力。  相似文献   
68.
甲午战后,晚清人士呼吁调整经济政策、发展商办企业,要求政府立法保护公司企业,规范公司企业的活动,探讨了创办中外合资企业、积极引进外资的问题。囿于企业实践活动,企业制度建设思想主张多集中于实际问题,缺乏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69.
晚清时期经济思想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重本抑末”论影响日益减弱,重商思想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诸如“本末皆富”、“重本不抑末”、“裕国”说、“求富”说、“富民”说、“振兴商务”论、“商战”论、“富国、养民”说、“以工立国”论、“棉铁主义”等。晚清重商思想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关商业活动、商品经济的观点,而且涉及到建立资本主义近代工矿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问题。先进人士要求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民族经济利益、抵御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挽回利权,走实业救国的道路,这些诉求和主张,表露出鲜明的经济民族主义色彩,昭示出国人早期现代化意识在经济层面的萌生。重商思想与经济民族主义意识相伴而生,突出地展现了外部侵略对中国近代思想演变的巨大冲击作用。  相似文献   
70.
“近代”一词有两种含义,指时间和社会发展形态。中国史学界“近代”、“现代”说法的指称对象虽渐趋一致,但在实际教学、科研中,二者相混,难以硬性规范。“近代”应明确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其上限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但只具相对意义,近代史时段——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亦不能作僵化理解。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来确定研究的时空范围,淡化“上下限”概念,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视野,在更为宏大的历史时空中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走向,将是中国近代史学科新的突破和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