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2篇
综合类   32篇
文化理论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基于校地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地合作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地方高校依靠校地合作办学模式,走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之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是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实践。  相似文献   
62.
“三年制师专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体系研究”及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的开办。是高师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实现高师院校推动、引导、服务于基础教育功能的重要举措,也适应了高师院校长线专业改造的需要。课题研究和专业建设的实践,采用了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总结完善交互进行,建立理论研究和专业建设的支持系统,坚持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的运行机制,加强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等策略。从师范教育的主要功能和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出发,确立了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综合课程师资;按照“整体构架,通盘考虑,模块结构,分类要求”的思路,重新构建了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个性”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综合文科教育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成果较丰,学生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了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促使了教师与课程改革一道成长,为长线专业的改造提供了借鉴和经验,使参与、支持综合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开始形成。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3.
《史通》有关史书体例的理论知识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史通》较为详尽地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记言体、国别体与通史的编撰;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编年体的盛行状况及其原因,指明这一时期史例中兴与编年体撰述盛行的特殊关系;批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纪传体史书撰述中种种“体统不一,名目相违”的弊端。《史通》对魏晋南北朝史书编撰中体例运用情况的考察,论证并充实了《史通》的史书体例的有关理论。  相似文献   
64.
本文基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和现状,探讨了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原则、素质目标、课程结构体系等问题.并以池州学院为例,理论联系实践,提出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基础教育的预备教师,他们应具备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专门学科素质、教育素质;其课程结构体系必须体现"三性"即高等教育共性、高师教育个性、基础教育特性;构建了通识类、学科类、教育类三大类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65.
该文将大禹治水与治水中的群龙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解绎,认为禹治水神话中的群龙实是指洪水河川本身。洪水河川是龙诞生的生态起点和自然基础,是群龙之形的最原始的基形。群龙的动物类性状特征是以洪水河川中之蛇蟒蜥鳄为具象载体。禹治水时的龙蛇尚不是夏部族的图腾。禹命名为“擒蛇”或“擒龙”,禹逐杀龙蛇状的共工、相繇,治水中“黄龙曳尾”等等原始事象均是以神话变形的方式涵藏或再现着群龙与自然洪水河川间的真切关联,是用神话语言认真而曲折地叙述着禹疏川导滞治平洪水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66.
作者认为,“初七”“下九”应为每月的两个阳会日,阳会日为上古男女交媾生殖日,具有生息繁衍吉祥兴盛的世俗理念,妇女在“初七”“下九”置酒藏钩嬉戏追逐的风习,涵藏着女子企望以阴会阳阴阳和合繁衍生殖的古朴动机和心理祈愿。“初七”自商周到南朝时期逐渐衍变为“七夕”的特指,牛女七夕相会正是以神话的变形方式潴留着上古阳会日生殖繁衍祈子求嗣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67.
<史通>有关史书体例的理论知识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史通>较为详尽地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记言体、国别体与通史的编撰;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编年体的盛行状况及其原因,指明这一时期史例中兴与编年体撰述盛行的特殊关系;批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纪传体史书撰述中种种"体统不一,名目相连"的弊端.<史通>对魏晋南北朝史书编撰中体例运用情况的考察,论证并充实了<史通>的史书体例的有关理论.  相似文献   
68.
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池州傩戏是以"社"为单位,以"宗族"为载体,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蕴涵着诸多文化要素的一种古老民间文化.文章着重阐述池州傩戏对研究古代艺术、民族宗教、民间信仰和皖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化石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9.
龙的原型学界多有探论,该文作者将龙放在一种更为广阔更为原始的自然背景来分层次解构阐释,提出龙滥觞期的初始原型为婉蜒河川,河川是龙最原始的基形。河川的形色声态流变动势与龙的形象结构系统有隐秘而真实的趋同性质。龙是河川活物化表达者,自然崇拜阶段原生形态的龙是初民将自然对象超自然化过程中表象联想互渗的产物。龙发展流变期的动物原型为蛇蟒蜥鳄等水居动物,它们是龙的次生形态即次原型。龙的动物原型以河川作为其衍生的基础。龙的动物形象和意象的不确定性是直接导源于初民对蛇蟒蜥鳄等动物自然属性与神秘属性的不确切感知。蛇蟒蜥鳄等既是河川之动物化神灵化载体,也是河川神秘机制的功能性载体。定型期的龙图腾是初民以蛇蟒蜥鳄等动物之最奇异明显或最锐利凶猛的形象特征联缀综合在河川基形之上而渐次建构形成的,是在自然崇拜、动物崇拜与动物图腾崇拜的神秘整合中产生的,它是共生形态的图腾龙。中国古代神话中”土龙致雨”、“应龙畜水”、“黄龙曳尾”、“神龙以见画地”、禹逐共工杀相繇以及“乘龙”、“御龙”、“驾龙”等事象均是以神话变形方式涵藏或再现着龙与自然河川、蛇蟒蜥鳄等的真切关联,是用神话语言认真而曲折地叙说着龙的真实本相。  相似文献   
70.
现行高中历史新教材(以人教版为例)在内容的编写方面存在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内容偏多;重复累赘;偏繁偏难。应该精选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重新整合新教材,特别是选修教材的内容,真正地落实新课改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