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教育   54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正进入深化阶段,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公平和教学关爱问题进一步彰显,但如何理解这三个问题则需要深入探讨. 一、教学质量问题 (一)如何理解教学质量 今天,估计没有人会否认课堂教学需要提升质量,问题在于如何理解教学质量.受工业化的结果取向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常把学生知识掌握得多、掌握得快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比如,现在许多中小学名校的教学的主要做法就是提前、快节奏地教知识.以某"五四制"学校的做法为例:六年级教学提前渗透七年级的知识,七年级教学提前渗透八年级的知识,甚至用两年时间快速将八至九年级的知识全部教完,然后是巩固记忆或提前教高中阶段的知识.  相似文献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道德教育的变革重心经历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政治化教育阶段、向儿童和生活世界的回归阶段以及对多元文化的积极应对阶段。当前,因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世俗化和物质化冲击,我国道德教育面临着价值认同、理想超越以及公德建设等方面的新挑战。在应对道德教育挑战方面,我国初步积累了以下基本经验:坚持核心价值观或共同信仰的教育;坚持国家对道德风尚和道德教育的指导,尊重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联手协作;坚持基于我国学校建制的特点和学生的成长需要,进行德育改革。但效率主义、形式主义和灌输主义等顽症正阻碍着道德教育成果的真正实现,需要根本性突破。  相似文献   
33.
34.
最近二十多年,教育技术驱动的未来学校建设日益成为一种主导性话语。教育技术采用乌托邦式的论证方法,一方面把现代学校隐喻为工厂批判其过时性,并认为当代教育改革如同对“旧房子”的修修补补,不足以根本转变工厂学校的弊端,一方面乐观地描述技术赋能下的未来学校美好图景。但现实表明,最近几十年国内外所进行的未来学校建设项目以及UNESCO对2019年发生的全球疫情下教育技术运用状况的调查结果却表明,教育技术驱动下未来学校的前景并没有想象的乐观。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工厂式学校的隐喻前提并不准确,教育技术融入学校需要经过社会情景的过滤,而且教育技术充满着多重逻辑陷阱,与教育逻辑难以耦合。因此,面对教育技术,负责的态度当是在重视探索教育技术带给未来学校新可能性的同时,不能让教育技术主导人们对未来学校的想象性,即便是教育技术驱动下的未来学校,也仍需以合乎教育性、包容性和公平性为旨归。  相似文献   
35.
一个广告创作的开端需要好的创意,一个影响到最终传播效果的也是广告创意,而且它也决定了广告其他因素的选择。尽管广告创意需要考虑诸多综合因素,但是它具有一般创意思维的许多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36.
早期儿童教育课程模型的历史发展及其理论的未来取向卜玉华我们知道,任何课程模型都是一定的理论框架、当时的行政政策、以及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结果而设计的教育内容的理想体现和代表。一个课程模型的产生往往是由这样三种因素促成的:关于儿童如何发展和学习的理论、关于...  相似文献   
37.
儿童中心教育目的观是西方近代以来教育目的观中所张扬的一个主流话题,近来也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所推崇。如我们不难从有关著作或文献中时常看到诸如此类的断语:“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潜能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为中心”“……”等等这些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说法举不胜举。然而,这些提法的差异,仅仅是语言表达的不同,还是其基本内涵上就有区别?如果有区别,每一种提法所隐含的基本假设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些观点?带着这些疑问,本文欲就当前时尚中的三个典型的提法试作一理解与分析。  相似文献   
38.
课程理念的历史透视与重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以新世纪课堂理念的更新为基本使命,首先批判地剖析了传统课程理念的变迁过程、特点和历史影响,接着对现代各种课程理念的基本追求作了分析,最后,在结合时代精神、哲学文化的发展趋势、人的现代观念和知识观的基础上,指出从传统的“认识性生存”走向“存在性生存”将是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39.
在“心物二元论”哲学思想及其所蕴含的三个基本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西方教育研究传统“前提假设”得以确立并带来了教育与自然与生活与自我的疏离现象;针对上情况,现代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尝试用经验主义、本体论、解构主义等方略对教育研究传统“前提假设”进行弥补,乃至变革的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40.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取向与儿童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取向与儿童教育观卜玉华一般说来,在一个处于相对稳定的社会中,社会的文化传统总是与教育大致保持着相互适应的耦合状态。一方面,此社会特有的文化弥漫于整个社会中,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强烈地制约着人们对子女的教育观;另一方面,这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