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96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国当代师德研究与国外教学道德维度研究,既具有颇为一致的理论关注与研究焦点,却又展现出不尽相同的理论旨趣与研究进路。两者皆强调通过教师个人内化的美德来实现社会赋予教育的各种道德价值。然而,与我国研究传统不同的是,国外教学道德维度的研究更侧重于采取实证研究的方式,而且在研究旨趣上着重于促进教师理解教学行为的道德后果,而非固着于教师个人德性的提升。充分拓展对两者的比较研究,无疑将为我国当代师德研究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2.
中国近代学官传统的赓续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官是中国传统社会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废科举、兴学堂"运动促使社会结构与教育系统发生重要改变,教育行政职能也随之变化.晚清政府出现的视学、劝学员,民国时期的视学、辅导员,及老解放区的巡视员、辅导员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学官的传统:监督或研究、指导学务,并向上级行政部门负责.这一教育行政、研究指导职能"两栖化"的现象对理解当今督学、教研员的职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3.
何为教育质量,在理论上未曾达成共识。在实践层面,英、美、澳国家主要通过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与报告、教师的认证与评价、统一课程与学业测试来保障公共教育质量。故教育质量被简化成教师绩效与学业成绩。本文试从问责角度对理论的迷思与实践的偏差做以解释,并指出理解教育质量需持多元的视角,保障教育质量应发展"共享的责任"。  相似文献   
24.
追求特质的虚妄:关于教师专业化困惑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虽然决策者、教育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对专业化的期望各有不同,但教师专业化日益受人关注则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教师不仅仍然未能跻身于“成熟专业”之列,而且在其追求所谓“专业特质”的过程当中遭遇了重重困惑。所以,回归教学自身,关注教师职业特点在具体的历史发展情境中去探究教学的基本规律,逐步建构属于教学自身的专业形态才是关注教师专业化者需要用心的地方。  相似文献   
25.
近三十年来,伴随质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之核心概念,围绕市场化、管理主义与表现主义的教育质量保障与提升实践在国际范围内广泛展开.中国亦强调教育放权与教育质量的评估与监督,基于标准的教育质量监测亦在发展之中.建构本土情境中的教育质量标准,需要以质量为何的本体论思考为前提,谨防将质量简单化为量度指标.同时,为促进标准之落实,需进一步完善相关质量保障机制,以实现质量表现与质量内涵的交轨.  相似文献   
26.
曾艳  卢乃桂 《教育科学》2012,28(1):88-93
近十年来教师领导研究的焦点逐渐由对教师领导概念内涵的争鸣与阐释,转向对教师领导实践过程的探究。目前的研究在探索构成教师领导的情境要素方面成果颇丰,但对情境要素如何参与建构领导实践的过程所知甚少。进一步的研究应加强对教师领导内部互动过程的整全式理解,并努力识别构成教师领导的复杂互动现象中的共通性规律,以推动改善教师领导的实践。  相似文献   
27.
教育政策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有了很大的发展,有关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非常庞杂和多样.教育政策研究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不同的研究类型,每一类研究具有相对不同的研究任务、特征和发展方向.对照这三类教育政策研究类型,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我国现有教育政策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以及由此应该采取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28.
融合教育的推行 ,静静地改变着香港学校教育的生态。融合教育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产物 ,通过国际组织的策动而扩散。它是一个建基於人权和平等观念 ,强调尊重差异的教育发展方案 ,但也是一种知易行难的办学手段。本文试图理顺融合教育的基本观念 ,认识它的运作元素和讨论它的实践问题。藉着回顾一些国际和本地的研究发现和发展经验 ,作者还希望为融合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意见在天赋的“异”中求人的“同” ,是融合教育需要不断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29.
卢乃桂  王芳 《教育学报》2006,2(2):55-59
在华人社会,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为培养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道德教育的实施,其实是培植那些反映道德标准的价值观。然而,信息时代的出现及充斥在互联网上的大量信息,已改变了教育的方式,并向传统的道德教育发出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建议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应寻求实践道德教育的新途径,以迎接网络世界的出现。崇高空洞的道德标准应让位给简洁易懂的观念,比如“尊重”。我们应该积极的去探索“网络世界”中的信息和观念,而不是一味的避免。有启发性和适切的道德教育应建基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和真正兴趣之上。华人社会的德育工作者,包括学校教师,家长,非正式教育的组织者,都应共同努力去了解虚拟的网络世界,并设计出可行的方法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需要。  相似文献   
30.
挑战、支持与发展:伙伴协作模式下的教师成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改革需要在教师愿意承担新的角色和责任的基础之上进行。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协作模式有利于打破学校及教师固有的平衡状态,并在以平等、民主为价值诉求的协作环境中,化解教师面对改革创新的保守态度及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使教师在“高挑战、高支持”的理想情境中获得积极的心理和情绪体验,进而提升其专业知识、能力和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