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54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当初,读陈平原、夏晓虹先生主编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广州出版社, 1999年),其图文并峙,引领读者回到现场,激起对五四先贤的倾慕之情;今日又读陈氏新著《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下引此书只注页码),则别有一番新鲜感受。作为对陈先生学术思路颇为  相似文献   
22.
23.
法国与国际留学教育市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4.
近年来学术史研究渐成显学,而教育史研究亦相应升温。周勇博士新著《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教育》就有其特别的意义,值得关注。虽然本书的题目让人  相似文献   
25.
作为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崛起的强国 ,德国对于日本影响极大 ,中国亦明显受到德国的影响。本文从中日两国接受德国大学影响的特定角度切入 ,试图探讨在接受外国文化影响的过程中 ,中国和日本的决策层和知识阶层是如何面对并进行抉择的 ,他们所作出的决策和采取的措施又是如何深刻地影响到各自国家的现代化历程的。  相似文献   
26.
侨易学的观念,一方面追溯此概念的直接来源,强调李石曾发明"侨学"概念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更侧重<易经>在世界文化语境流传后所产生的多重意义发生,这既是一种学术史梳理,同时也凸显侨易学概念的重要资源.分两个层面阐述侨易学的观念,一是在广义的理论/哲学层面,所谓"理论"乃是指一种相对普适意义的概念运用,具有跨学科的学术宏观层面意义,而"哲学"则更是最高端的理论境界,即能尝试在最深刻的层次上解释人类、世界、宇宙的基本规律问题.建构起最基本的"乾元-坤贞"的二元结构,同时在各自的内部建立三维(上、中、下;始、中、终)、六步(起、承、持、转、合、极)的基本层次,强调"限止"、"断念"等核心概念;二则下降到学科/领域层面,即作为一般意义的侨易学,它也可以确立自己的学科界限和研究对象,提出学科概念、核心内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7.
本文探讨宗白华的歌德观,主要结合宗氏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个人趣味,来分析其接近歌德的原因。强调歌德是如何作为那代人的“德国资源”,介入并参与了现代中国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28.
作为当代学术场域的活跃人物,陈平原既立定纯正的"学人立场",又不忘幽远之"人间情怀".此书论述当代中国文化问题,落笔处小,关涉者大.其思辨之精微、关怀之幽远、点题之敏锐、见解之智慧,尤其关系未来中国文化之建设进程.之所以能这样从容与智慧,与其适当调试自家"当局者"(Insider)与"旁观者"(Outsider)身份之间张力的思路大有关系.故此,这本以演讲稿为主体,以对当代文化问题探讨为中心的著作,实际上为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与"大众接受"提供了又一种新的"范式可能".  相似文献   
29.
本文在宏观视域中借鉴各类理论资源来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强调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如《易经》的元思维方式来理解文明史进程,具体则分析德风东渐与异国资源之侨易的关系。通过从德国文学之东传到中国的过程变化来呈现文化转移的复杂面相,辨析"原相变形"与"向度变型"的区分与意义,进而提出侨易学观念可以作为比较文学理论的学术资源。这要把握三点:1、凸显《易经》的思维,就是"易"为天下之恒理的几层关键性含义。2、强调"侨动"过程的重要性,也就是主张物质位移的枢纽性意义。3、尤其注意"侨-易"之间的二元关系。  相似文献   
30.
读徐国琦教授的《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一书,有时让人有心怦怦然振作之感,因为仿佛可以从中读出两百年来国人的"大国梦"的觉醒和实现.不过在学论学,我们还是回到客观的学术评述上来.除去导言、结语之外,全书七章,分别讨论:中国准备加入国际体系、中国国际主义的兴起与新式外交、大战的爆发与中国的反应、中国"以工代兵"的替代战略、中国正式参战、内战、1919年巴黎和会与中国寻求世界新秩序.不难看出,作者有着强烈的建构意识,试图建构起一个中国有意识地进入国际体系,乃至寻求世界新秩序的历史过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