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2篇
科学研究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1.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疑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最为激动人心、最为波澜壮阔的“乐章”。在这一乐章中,有很多崭新的观念、全新的做法,人们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一场伟大的改革之中。其中,“后现代”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其中的“亮点”。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的思想在闪烁:建构、互动、对话、创造;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并且敢于表达,课堂中教师尊重学生们的各种想法而惧于指出其中的“错误”;课堂中一片表扬之声,你对,他对,全都对,没有挫折,只有成功……无疑,这些局面在改革之初都是“喜人的”,都是对传统课程与教学的“变革”,我们  相似文献   
12.
13.
学校素质教育是指着眼于开发儿童潜能,以完善和提高儿童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只有将素质教育渗透进课堂教学,才能最终落到实处。所谓渗透是指课堂教学涉及的主要因素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即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交往形式的优化、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完善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校本教研: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制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具体而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问题为中心开展的研究活动。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学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行动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而课例研讨则是校本教研的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15.
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趋向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学研究视角从宏观到微观的转换,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重心也从过去的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教育的社会功能等宏观课题转向学较以及班级中的一系列微观课题,其中班级的社会学研究、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以及课程的社会学研究就构成了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三大热点。  相似文献   
16.
课堂文化生成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堂文化生成的社会学分析吴永军一如果说学校是向未来一代传递社会文化的主要法定机构的话,那么,课堂则是这种文化在学校中运作的主要社会场所。这里的文化是指精神方面的文化。“其组成要素有四种: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据此,课堂文化就是课堂教学中产...  相似文献   
17.
基于传统教学认识论的教学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镌刻在文化知识中的人类的思想、思维和方法论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全可以亲自体验知识建构的过程和结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结果,更要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精选基本(重要)主题和核心概念(内容),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进行建构,教师就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追问式问题,激发学生群体的力量,帮助其建构。  相似文献   
18.
问题是课堂的核心和动力,实际上,课堂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如何有效提问对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十分重要。关于有效提问,涉及有效问题、提问时机、提问对象等,因此异常复杂,仁智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其中一维“过程与方法”是广大教师非常关心而又感到很难把握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之中对其也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就此问题,本社记者电话采访了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的吴永军教授(教育部新课程实施专业支持工作组核心成员),下面是记者与吴永军教授的对话。记者: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您认为在实际  相似文献   
20.
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对象差异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在学校课堂中,绝大部分的交往都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而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又存在于正式的教学过程之中。为此,研究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对于研究整个课堂中的社会交往,就具有重要的价值。师生之间的交往大多是由教师发起的,教师的交往行为是其代表社会对学生实行控制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主要手段,在师生交往中处于主导方面,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占有极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