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篇
教育   69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特色专业的品牌打造是西部边疆地区高校在新形势下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文章以广西为例,建议从结合学校办学实际,遴选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强化特色专业的"特色";优化师资队伍,形成科研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管理;做好宣传六个方面对特色专业进行品牌打造.  相似文献   
22.
在预应力超静定结构设计中选取合理平衡荷载值是高效运用等效荷载法的重要前提,根据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裂条件推导出预应力筏板基础平衡荷载的表达式,考虑土摩擦阻力对混凝土截面产生轴向预压损失时平衡荷载合理的选取,并以此确定预应力筋量。通过算例验证了公式的可行性,给出预应力筏板基础平衡荷载选取比例。  相似文献   
23.
教师在教学建模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实施的方式应是灵活多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建模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数学修养.  相似文献   
2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从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25.
通过介绍深圳南山图书馆加入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统一平台的实施实例,分析统一技术平台的基本特点,以及在深圳公共图书馆的应用中所带来的效益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6.
政策网络治理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网络治理具有启发意义.构建完整的教育政策网络治理模式需要从治理的主体、工具、理念、机制四个方面,思考转型期我国教育政策网络治理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27.
受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新加坡开启以大学自主改革为核心议题的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之路.其具体改革举措包括:确立大学公司法人制度;实施弹性拨款机制;引入绩效协议机制;强化质量保障机制等.基于此,新加坡高等教育治理的"均衡器"开始形塑,国家规制、学术自治、管理自治、利益相关者引导、竞争等治理机制之间开始形成彼此界分和动态制衡的互动关系.其中,传统的国家规制开始转型,学术自治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而管理自治、利益相关者引导以及竞争等治理机制持续强化.新加坡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经验表明,五种治理机制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应被简单地视为冲突对立关系,而应将其视为既动态制衡又合作互补的关系.任何一种治理机制的过度强化、弱化抑或"异化",均可能对高等教育治理构成结构性的危害.  相似文献   
28.
深化英语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其关键是让学生“活动”起来。英语新教材不但介绍日常活动中的常用口语和书面语,而且通过有实际意义的、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活动提供教学情景和素材。实践证明.通过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动起来,是实施新大纲、使用新教材的一个基本点,也是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着重点,值得认真讨论,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9.
长期以来,中国公立高等学校作为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以及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存在"发育"不充分与过度发展并存的"结构性悖论"。它显著表现为公立高校的"办学权利"不足,而其"民事权利"却过度扩张。破除这一"结构性悖论",必须仔细辨识公立高校与政府、教师、学生以及私主体(如企业)之间法律关系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一方面,关注公立高校作为行政主体的特殊性,促进国家监督、高校自治与师生权益保障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厘清公立高校作为行政相对人的特殊性,将政府高等教育评估权以及学位授权点审核等教育行政规制纳入合法性监控的范畴,以保障学术自由与高校自治。最后,当公立高校作为民事主体时,其权利能力的确认须辨识其与办学宗旨的关联性。应在坚持"最低限度经费配备原则"基础上,限缩公立高校从事与办学宗旨无关行为的民事权利能力。  相似文献   
30.
伴随着高等学校任务体系的持续扩张,高等学校法律地位变革的功能导向不断强化。在大陆法系国家,高等学校通常具有基本权主体、国家机构或公法设施以及民事主体或公法意义上的法人等“多重”且“交叠”的法律地位。在英美法系国家,高等学校作为“混合型机构”的特征日益凸显。经由普通法与成文法的持续发展,形塑出高等学校作为自治机构、公共当局、非营利性机构以及贸易实体或法人等不同类型且富有“张力”的法律地位。高等学校法律地位变革中功能导向的强化,既为高等教育治理中多元利益的整合提供了可能,也客观上导致高等学校作为学术机构本质的式微,并衍生出自治权限萎缩、利益冲突状况加剧、教师权利危机凸显等诸多风险。在此背景下,如何调整学术子系统与法律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构成大学法研究的前沿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