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近一个世纪以来,从文化角度切入对中华传统研究一直是热门的且持续有前景、有潜力的学科。但近些年来《文化概论》作为学科,一方面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又越来越起不到著作者期待的作用,到哪里去找寻其原因?在此分析近年来文化概论的著作者的定位来探寻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2.
僧肇与苏轼二人更确切说应定位为中国思想史上的大家。他们的可比处首先在于二人分别生活在中国文化的两个繁荣期,均能创造性地吸收文化资源,建构一代学术。其次,在于他们先后传承、呼应,实现了对中华人格理想的建构,因此,他们是中国文化转型两跨越的两个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3.
从美学角度审视,叶燮是时下公认的大家,历来论述颇多.全面客观认识叶燮《原诗》的美学思想,须结合清初背景从“理、事、情”,“活法”等方面进行评述.叶燮的美学思想之所以不能影响乾嘉学人,与清初的文化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兆勇 《重庆师专学报》2013,(4):102-106,114
作为连接盛唐、中唐文化转型期的诗人,韦应物的诗风承上启下,他的思想更有转换时的蛛丝马迹。其特征是带着儒家士子的困惑而深入释道,最终初步体现了"释、儒、道"三教的圆融。这一结果如果说韦应物在关中时即经过努力有所铺垫,那么其完备则是在刺滁时达到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涅槃无名论》的真伪问题,现代以来,汤用彤、石峻二先生所持的"伪著"观点影响很大。联系《肇论》中其它几篇及《维摩经肇注》中僧肇的有关论述对汤、石二先生经常用以为证据的几点提出质疑,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6.
《人间词话》作为以词话论词的殿军之作,诞生在清末国门被打开士人普遍以西土为先进的所谓心态转型时期,王国维以倡"风人深致"显其高端;以"所见者真,所知者深"显其逻辑思路的清晰;以"境界"显其理论的谨严。然把这些理论置于唐五代宋词背景上反观其理论,能发现静安有"真""深"的理论成就,更有真亦不真、深亦不深可加以追寻的诸漏隐匿,读《人间词话》者对此若心知肚明,也许更有滋味。  相似文献   
17.
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必须体现其本身的特色.对于建筑类高职院校,基于建筑施工现场职业标准的“双员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就是其重要的特色之一.通过三年不同时期的“双员制”培养教育,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环境,为实现“五个对接”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华宗教诗学"指几千年来以诗承传的中华根本性民族精神:忧患、知耻、奋进、慎思。这种宗教的根本性在于它既不同于佛教,亦不同于道教,与儒家道统亦有区别。而宗教诗学指士人把诗作作为他特殊的传导方式和批评方式,它应从先秦孔子"删诗之旨"即很成熟,此后各代均有自己变现,宋代士人又对之进行了内涵与方式的再完善。  相似文献   
19.
到了王渔洋时代,士人心中又逐渐横亘起尊唐与宗宋对垒的审美心理之障。王渔洋并不是象一般文学史家所定位的那样尊唐,而是在试图以自己的理论重新锁定唐宋诗人的价值。"神韵"一语从盛唐以来就一直被诗人学者所关切,宋、元、明、清各代学人均表现出对其内涵的揣测与充实。王渔洋毕其一生,一方面以其真情投入,一方面以其气势宏大,从而再造了神韵,以至于被后人称为"神韵说"。今天回过头来看他的理论有得有失,历史印迹宛然。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艺史上,士人写山水诗如同画山水画,但山水诗理论并不如山水画论突显。个中原因,一是写山水诗理论往往隐在于宋代以后一直繁荣的诗话之中;二是诗人创作山水诗更遵循"诗言志"这一总价值旨趣。上世纪西学传入以来,中国山水诗理论研究成就显著,但也有其局限性,一些论断并不符合中国山水诗发展变化的事实,因此作为理论来说是苍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