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9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看作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改变了行为主义不谈内部过程的做法,把研究的中...  相似文献   
52.
<正>四、新异知识既然考题都是由与其相应的知识所支撑的,那么新题则是由与其相应的新知识支撑的。由此可见,只有了解了新异知识,才能读懂考题,审准题意,弄清要求。新异知识与我们平时教学所涉及的知识不一样。比如,新课标Ⅰ卷第5题“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其答案为“引用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或观点;实地调研,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3.
中学生写人记事怎样才能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呢?2001年本刊登载的《纵横“稀释”出精篇》从“稀释”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中学生在写作文或修改作文的时候,应该将某些概括性语句或内容,在忠实其基本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具体而细致的描写,以便充分地抒发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54.
(一)我好奇地凑近它,仔细地观摩它。它的茎很繁密,越高越散,越到上层,根茎长得越蓬松。活像一把遮阳的伞。就连调皮的阳光,也只能偶尔透过缝隙,才能射  相似文献   
55.
一、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六单元(见国标本七年级上册)。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比较丰富,有诗歌,有童话,还有短小有趣的古代寓言故事。大家看,这节课我们先学哪一篇呢?  相似文献   
56.
阅读教学的一个新课题阅读预测●江苏张悦群所谓预测,有两层意思,一是预,二是测。预,指预先或者事先,也可以指参与或干预。测,指测量或估计,也可以指推测、猜度、料想。因此可以这样给预测下个定义:预测是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知和判断事物未来或...  相似文献   
57.
[升格导语] 《中学语文》第10期《设悬——垫疑——释念》一文告诉我们,记叙文精心地设置悬念,能使文章所叙述的故事具有情节性、戏剧性与动作性。不过,如果突出戏剧性中的误会法,则更能表现出耐人寻味的变化美。什么是误会法?  相似文献   
58.
和尚住在山林里,好战分子住在硝烟里。|甲|屠夫住在嗜杀的快感里,山人住在清谈里。|乙|四时行,百物生,农夫住在庄稼里。|丙|大儒派的安提斯奥尼住在大桶里。|丁|只求别人不要挡住他的阳光就觉得万幸了。 俗尘万斛,无有好怀的书生绕树三匝,无枝可栖,彷徨于无地,终于住进文字积层里。有人时间一长,养成了凭感觉鉴别文字高下的心眼,就决计只住在第一流的文字里。一个老头尝谓李敖,说他在当世简直看不到什么好文章,失望之余,只好动手自己写几篇来过瘾。他是决不和滥套文字同流的人,他要住在自己的精神建筑里面。  相似文献   
59.
传统的作文讲评课,其备课过程、讲评策划、教学步骤、课堂主持、问题设置、范文推荐都是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如何让教学的主体——学生成为作文讲评课的主人呢?新课程改革以来,笔者做了一些探索。本节作文讲评课尝试“轮值小组主持制”,即由轮流值日的三人小组主持作文讲评的全过程。其中包括让学生参与备课,策划作文讲评的方法与步骤;让学生主持课堂教学,推荐范文,设置问题;让学生确定教师的讲授行为。备课分两个阶段,先由轮值小组调研,了解全班同学互评作文的情况,然后与教师共同备课。经过师生磋商,本次作文讲评分如下…  相似文献   
60.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有关科学性错误,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发表文章,提出了一些切中肯綮的批评意见.对第一大项第2小题中"伶牙利齿"一词的写法,批评者认为是正确的.理由是"伶牙利齿"即"伶牙俐齿",二者可以并用.然而,余闻老师(命题者)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月刊><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上陆续发表文章,予以反驳:认为"伶牙利齿"与"伶牙俐齿"不可并用,"伶牙利齿"的"利"系错别字.笔者以为,这个问题不可小觑,涉及到语言规范、考试原则以及母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有必要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