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3篇
文化理论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论文首先梳理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并从法律角度对自学考试的性质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对自学考试的优越性进行提炼。最后从历史角度对自学考试与科举考试的特点作比较研究,指出自学考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曾经把脑体之间强制性的社会分工作为“阶级划分的基础”①,“为阶级差别辩护的最后理由”②,列宁也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作为“现代社会不平等的最主要的根源之一”③。马克思主义是主张消灭包括脑体差别在内的三大差别的,也主张消灭强制的社会分工,包括脑体分工在内,但那不是现在,而是在实现了共产主义的时候。马克思说过,“这些弊病,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3.
高考的缺陷     
我认为, 评价高考有两个最基本的标准: 科学性, 公平性。既然高考分数是智力的标志, 那么评价就应当是科学的、准确的; 既然高考分数是权利的标志, 那么考生的条件应当是平等的, 考试的条件对全体考生应当是一样的, 不允许舞弊。科学性与公平性又应是一致的, 只有科学的才是公平的, 同样, 只有公平的才是科学的。然而, 科学性与公平性又都是无限的, 在一定条件下, 只能是最大限度地科学、公平。这里说的"公平", 应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的商品等价交换("市")条件下的公平(平等)。  相似文献   
14.
热烈祝贺《湖北招生考试》走过了六年的胜利之路,取得了百期的辉煌成果。中国是考试的故乡。然而,考试在“故乡”却多灾多难。重要原因之一,是考试理论的不发达。而考试理论的不发达,又是考试多灾多难的一个直接后果。  相似文献   
15.
恢复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考的恢复是小平同志准确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典型,也是他否定文革,为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平反的一个典型。作为全党全国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先声,恢复高考经历了历史的坎坷,凝结了小平同志作为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与雄才大略。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三进二出教育部,个人的命运与高考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自考试诞生以来,人们对它就争论不断,可谓褒贬并存,爱恨交加;考试曾多次遭废黜,不久又不得不予以恢复.这一现象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人类社会为什么要有考试?考试方法是怎样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二)“文革”十一年(1966—1976)从1966年到1976年,在十一年的“文化大革命”中,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6年“文革”开始到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前后六年,停止招生。第二阶段:从1972年恢复招生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前后五年,主要围绕要不要坚持红与专统一、理论与实  相似文献   
18.
高考四十年     
③1975年招生会1975年1月,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撤销国务院科教组,恢复教育部,任命周荣鑫为教育部长。周荣鑫到任后,首先遇到的是推广“朝农经验”;这涉及教育工作的许多问题,但首先还是招生怎么办?为此,教育部派人到辽宁、上海等处凋查,主要问题有:(1)关于“三来三去”。个别人认为,实行“三来三去”是培养劳动者还是精神贵族的分水岭,是实现“两个决裂”(即《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  相似文献   
19.
“片面追求升学率”对高考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十多年克服“片追”的方案或思路,无效或不对,今后应另寻出路。在“科教兴国”战略下,“追求”无可指责,且对国家有利。“片追”的责任在于没有适应双重任务的评价制度。高考改革应避免四个“误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高考”;“一次考试定终身”;“降低高考难度以减轻负担”;“唯分数录取”。建议:建立“招考分立”的体制,健全法制;向全国招生的学校,全国统考;健全报送制度,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