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古代文学史教学应加强现实感、生活感、亲近感.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课外内容.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故事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引导学生热爱乡邦文献.可与现当代文学结合起来,还可结合教师的生活经历,引导同学在旅游中学习,古代文学就"活"在当下,就在身边.努力从方方面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化被动为主动.同学们养成一种"爱好",一种生活习惯,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自然学得进去,事半而功倍.  相似文献   
22.
花间词是晚唐五代社会享乐之风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文人感伤、悲慨、颓唐、放逸、孤独、贪乐等心态,是时代心灵的艺术记录。本文认为,花间词集中体现了时代的审美趣味。它为应歌而作,功能是娱乐、消遣,在历代传播过程中发生一些变异。诸多特色皆可从社会风气及文人心态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23.
神仙吕洞宾形象的演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联系道教史,理清神仙吕洞宾形象的演变轨迹及特征。吕洞宾本是晚唐宋初人,懂剑术,善诗词,云游各地,是个避世乱的隐士。北宋仁宗时已开始“仙化”,并被吸收为道教中的神仙。北宋末,徽宗封他为“妙通真人”,这是神仙吕洞宾形象的第一次“升格”。南宋时,道徒们进一步编出神仙传承统系,吕仙成为内丹南宗的祖师之一。他还甘作“地仙”,走向民间,济世度人,成为民众的保护神。金、元时全真道盛行,吕仙被奉为“五祖”之一,成为南北二宗的祖师,并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加封,享有“帝君”之誉。元杂剧频繁演义着吕仙故事,扩大了他的影响。明清时,内丹东、西派也借吕仙以自重。吕仙形象通过戏剧、小说的宣传进一步民间化。  相似文献   
24.
苏轼因“乌台诗案”,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贬谪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寓居定惠院(一作定慧院)。词人罪废之余,心灰意懒,遂闭门谢客幽居自省。一日,月夜下漫步沙际,与徘徊不定的孤雁相遇。人伤索居,雁悲离群,两者境遇,正复相似。词人因此借物咏怀,以孤鸿自喻,寄托其政治失意后的孤寂心情,同时表明自己不合流俗的决心。  相似文献   
25.
以“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主要是元代以来边缘文人的观点,而正统文人多以“唐诗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只有限定于韵文系统内,文体自身历代纵向比较特别是与后代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雏、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唐诗宋词”说,使此说上升为现代主流学术观念,胡适更“误读”为“唐诗宋词”胜过同时代其他文体。事实上,“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是元代以后“追认”的,远离文学史原生态。“唐诗宋词”并提,但不“等值”,唐诗比宋词更有资格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对唐宋文学研究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的角度看,此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应当作“定论”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