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暗算》:茅盾文学奖的突破还是悲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部成功的通俗小说,《暗算》初版本的思想性还是较为薄弱的。在历史叙述和反思历史上还有待提高。其叙事方法虽成功地改善了小说与读者的关系,但视角人物在望造人物形象、传达主题、营造艺术风格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武新军 《天中学刊》2004,19(1):91-93
《21大厦》以乡下人小谭作为视角人物,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困境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作品浓重的悲观色调说明,农业社会的文化理想,对于解决现代性的负面影响,是无能为力的,作者必须寻找新的文化的精神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生不逢时的《三家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细读《三家巷》的基础上,从不合时宜的成长小说、爱情与政治的纠缠、五四话语与革命话语的关系等三个角度,揭示十七年和新时期的意识形态结构与文学创作之间复杂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颇受争议的作品。如果从多重价值立场的"对话",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的精神成长,女性意识的深化等方面,重新关照《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有新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学创作中出现的种种颓势,并非仅仅因为作家们受到“纯文学”观念的误导而丧失了政治性和社会批判性,伦理纬度的缺席也不失为一个可以考虑的重要原因。纯文学倡导者朱光潜对文学的审美性与道德性的调适启示我们:在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批判功能时,也不应忽略了文学的伦理维度。  相似文献   
16.
在胡风与茅盾文学观念生成演进过程中存在着激烈的相互冲突(对编辑方针、民族形式、思想与技巧、颓风产生的原因、对现实主义的不同理解,由于私人恩怨的介入,使二者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中有意识的相互排斥大于无意识的相互吸纳,这对国统区及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创作,大多面临着听从意识形态的召唤还是反映现实生活真实的困境,这一困境鲜明地表现在如何处理小说中的正面力量(人物)与反面力量(人物)的关系上。在《金沙洲》的初版本中,形成"正不压邪"的态势,不符合意识形态的要求,不利于论证高级社的优越性,因此被指责"西风压倒了东风"。在意识形态的干预下,作者对作品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有意识地增强了小说中的正面力量,削弱了反面的力量,从而形成"邪不压正"的态势,较为充分地论证了高级社的优越性,但这是以损伤作家的生活经验、降低作品的现实主义品格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8.
在光明轻烃总库改造工程中,我们冬季进行了一台1500m3球罐的现场焊后整体热处理,效果很好,经过产品试板检测,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