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2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熊慧 《南昌教育》2008,(1):43-44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由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组成。一方面,它们相互依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统一整体,使语文课堂教学这种组织形式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对立,构成矛盾体,即: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师与教材的矛盾、学生与教材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第三人效果是一种受众认为媒体对其他人的影响大于对他们自己影响的现象。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受访者对广告负面影响是否存在第三人效果认知,并探索年龄和社会距离与第三人效果认知之间的关系。对447名学生调查发现:初中、高中和大学各年龄阶段的受访者都存在显著的第三人效果认知;受访者认为小生学最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其次为同龄其他人,最小为中老年人;第三人效果认知并没有随着受访者的年龄增大而增强。本研究结果意味着年龄可能并非是受访者判断自己与他人差距的标准,而可能是专业知识或社会经验。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的开展为解决我国平均文化素质水平提供了支持。在成人教育课程设计方面,多以实用性专业为主要内容,结合社会中各种岗位普遍存在的技能需求,对特定群体开展的针对性教学。本文以成人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与改革创新为研究内容,借助"Flash动画制作"课程,在分析成人教育对象的基础上,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进行介绍,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意见,促进成人教育计算机课程改革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受众研究领域经历了一次"民族志的转向",引发了学界的广泛争议。在回顾既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此轮范式之争的脉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爬梳与分析。对"编码一解码"模式的质疑、固有的学术政治规范以及媒介消费的全面兴起,促成了接受研究向媒介民族志的转向,带来了研究对象的语境化和政治立场的位移;面对多重挑战,"民族志转向"的倡导者们继续强调媒介民族志研究在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性党史人物群体,其中湘、川籍两大群体较具代表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大群体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去了解这两大群体的共性与个性,并探求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对一个群体成长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切割问题亦称为下料问题。多维切割问题是机加工、木材加工和造纸等行业在生产中经常遇见的实际问题。本文将遗传算法用于求解切割路径优化问题,用遗传算法对加工路径优化进行了遗传编码,并对零件排样计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九龙虫对血管痴呆型(VD)小鼠脑组织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和海马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造VD小鼠模型,给药后,测定小鼠脑组织中NO含量和NOS活性,并观察海马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模型组NO含量和NOS活性明显高于都可喜组和九龙虫各给药组,从形态学观察,都可喜组和九龙虫各给药组小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损伤明显小于模型组。结论:九龙虫治疗V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脑组织中NO含量及NOS活性,从而减轻对脑组织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8.
熊慧 《新闻记者》2007,(9):52-54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学术议题之一。在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方面,国内学界形成了某些似乎约定俗成的观点和理念。本文无意为那些耳熟能详的观点提供更多的注解,而是力图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提出一些有待商榷的相关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1999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124个,2008年增加到878个,分布在全国近400所高校.另据统计资料显示,新闻学类专业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地方院校.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深度疾病”患者的叙事分析为方法,以中国本土社会学的“脸面”模型为框架,尝试从面子折损与获得的社交情境出发,探究以白化病为代表的这类“被看见”的病症,其患者从感知污名到污名内化为耻感的转化机制。研究发现,“月亮孩子之家”微信公众号的患者叙事呈现了“脸面”传导的三种效应:一致效应,家庭对“面子”的无视成为污名内化为耻感的重要“防线”;混合效应,白化病患者在获得社会支持后努力通过个人进取、为自己“挣脸”的方式以“回馈”帮助者、维护帮助者的“面子”,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病耻感的内化;异质效应,社会关系中的他人要求患者维护“面子”时,来自家庭与社会他者的双重压力使患者陷入习惯性自我怀疑与否定,污名转化为病耻感。在理论与方法层面,本研究尝试勾连中国本土面子理论与健康叙事的内容与结构分析;在应用层面,希望藉此唤起健康干预对患者因面子问题而陷入社交、失业等恶性循环困境的关照,亦探讨了研究对患者群体的意义、局限性以及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