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更有效、更有力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并以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而人们的思想观念正以更加超前、更加理想的速度及方式大胆演进。教育理念就是以往教育观念(概念)的大力度、多方面的不断提升。它已不冉是原本意义上单纯的教育概念,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更新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2.
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大学生德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高校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的本质体现。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从做中学、学中做,体验生活,领悟人生。根据德行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合理运用恰当的方法开展德行教育:知行统一的方法;学思并重的方法;省察克己的方法;慎独自律的方法;积善成德的方法。通过学习,每一个人都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生理念,做一个身心灵和谐的人,为创建和谐家园、和谐团体、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做贡献。  相似文献   
13.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从心理学的理论上讲,学习是“通过实践在知识、技能和行为上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而不是人的成熟必然的属性”。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这里特别指的是知识的学习。我们认为,了解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原则和发展概况,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发展的基础。大到宇宙空间的运动,小到个体生物的存在与变化,都离不开和谐。只有在和谐的基地上才能建盖起美丽的世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和谐体现着美,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一种机制。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和谐此一范畴极大,本仅从和谐的视角谈点家庭教育的看法。以求有助于人而且受助于人。  相似文献   
15.
要积极而有效地促进男女平等的实现,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是关键之关键。对男女体格的分析、社会观念的思考以及从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入手,男性先行一步是家庭和谐的必须。从男性做起,用主观能动的学习提高男性认知,使其正确认识男女平等,尊重女性,以此有效地预防家庭暴力,建立起和睦家庭,实现夫妻的和谐平等,从而实现全社会的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育思想在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乡村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现实根据、主要内容、教育地位等进行分析论述,以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为助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中笔者根据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行为习惯运行模式,在调查的基础上,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从思想深处挖掘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根本,并把中华传统文化中行为规范教育的经典《弟子规》引入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中.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实践证明:孤立地进行德育效果不佳。本文就马列主义理论和思想修养、文史、理工以及体育劳动等类课程,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进行分析并提出粗浅看法,以引起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虽然对于主体教学有多种探时,但现实中实施的教学仍多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表现在教学的内容、方法等一系列的教学过程,都是教为主的体现。对“学为主体”没有更深的研究。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研究主体,研究教法与学法结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作为主导的教师要会教、会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要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潜力,和谐发展,就应当研究主体,辨析主体,使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和谐。这正是教与学的宗旨。  相似文献   
20.
王天桥 《文教资料》2008,(28):149-151
俞平伯先生是一位对中国新文学运动作出很大贡献的诗人和作家,其新诗创作和新诗理论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诗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以今天的眼光审视上个世纪初期处于始发状态的中国新诗,虽觉得它们稍显稚嫩甚至粗糙,但只有将其放之于当时的历史现场中考察,我们才有可能更客观公正地对其价值进行评估,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新旧文学之交时的阵痛,从而获得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