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教育   75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生本教育”只是对我国教育的传承和教育原则的实施,并非首创。目前,我国普通教育界的“生本热”已经将“生本教育”推入歧途,违背了“教”和“育”的本原,严重影响了“教学相长”,尤其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不能瞎折腾,必须回归教育本身。  相似文献   
52.
“微型授课”是面对教育专家,在规定时间内,对假设的学生进行的模拟授课活动。“微型授课”一般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素,首先要兼顾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其次要关注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再次要呈现教学过程和板书作业。此外,“微型授课”还要模拟实际课堂情况,其一是要学会“演课”;其二是要模拟“互动”;其三是要留有“生成”。  相似文献   
53.
随着教育不断深入与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提出问胚、思号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学生思疑、质疑、解疑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54.
近来拜读了余映潮老师的《把浅显的课文教得深厚一点儿》,①颇有同感;语文教材中确实有着一些甚为浅显的课文,需要"深教".但与此同时,也引起了我们的逆向思考——我们不能无视那些对相应学段的学生而言内容过于深奥的文章,即本文所说的"深文",对这类"深文"如果也是"深教",难免会让学生"消化不良".因而不揣浅陋,从"适度"的角度考虑,探析"深文浅教".  相似文献   
55.
<正>"语文越来越难教",是众多语文教师的感叹。其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学脱离本位的、烦琐浮华的倾向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表现在教学"套路"的华而不实。就如孔乙己,明明已经穷得连饭也吃不饱,却非要穿上那件标志身份的长衫,尽管那件长衫又破又脏——这  相似文献   
56.
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10修订本12册书中有关人物形象的统计分析来看,教材在塑造女性形象上与男性形象相比不光数量偏少,而且存在以下现象:(一)塑造的女性形象单一,社会性不足;(二)女性形象固定、缺少个性;(三)女性形象缺少典型,榜样性不足。由此整个教材在性别上呈现“男强女弱”的现象。  相似文献   
57.
李广田抗战以前散文较多地描绘乡间悲凉的人生画图,展示故乡人民不幸的命运和苦难的生活历程,同时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山东农村的自然风景画和社会风俗画,善于再现乡村的自然美、朴野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散文反映了血与火的斗争,表达了抗击敌人、拯救祖国的思想感情,抨击了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从文风来看,少了些恬淡闲适,多了些斗争锋芒。新中国成立后的散文,洋溢着对新时代、新生活的美好感情。  相似文献   
58.
整本书阅读教学必须姓"整",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必须是教会学生读整本书。据此原则,对程翔、王君、肖培东三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探求整本书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途径:首先,通过导读,为学生搭建知识支架,激发阅读兴趣;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创设互动情境,促进生成;再次,在学生读后铺设交流台阶,将学生引向更开放的世界,实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59.
由于家长的盲目追求,由于"重点高中"的疯狂扩招,当今的高中教育已成了倒"金字塔"状,其导致的必然后果是大批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形成了极大的智力负担。恶性循环下,负担越来越重,后患无穷。减负必须治本:在调整心态的前提下实施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构建"正置"的"金字塔",大量压缩重点高中的名额,使重点高中的教学真正能够"重点"。  相似文献   
60.
肖也牧原名吴承淦,参加革命后改名吴小武.一九一八年生于太湖边上的鱼米之乡—一浙江吴兴.一九三七年家乡沦陷,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与几个进步青年一起,跋山涉水,经南昌,过长沙由徐特立同志介绍,千里迢迢奔赴晋察冀边区,参加了革命队伍.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勇敢地投入了火热的斗争,他同第二故乡——晋察冀人民一起,驰骋在华北平原,出没于太行山区,同日寇和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战争年代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他由一个文弱书生变成了一位坚强的革命战士,时代风雷,战斗生活,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