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对学报培养作者功能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报编辑同仁在总结学报功能时,都无例外地要标示出“学报具有培养作者的功能”。这种标示得到了学报编辑工作者和学报研究者的广泛认同,但我们在认真思考这一功能的内涵或仔细审视有关学报的编辑实践时,就会发现人们对这一内涵的揭示有不够全面之处,为此,本文拟在已有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再作阐释与构想。  相似文献   
32.
学报卷首语是学报编辑在出版过程中的一种探索形式 ,它具有“导引学术研究、推介优秀作品、介绍文章背景、体现编辑思想、提供文献检索”功能 ,有利于学报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33.
如何充分发挥学报的功能,许多学报同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了策划和实践,取得了相应的效果.笔者在他们的基础上试补充一法,即利用学报中的空白页刊登学术征询.  相似文献   
34.
<正> 一淮北梆子戏流行于安徽淮北的沙河(即颍河)流域一带,它是以沙河调为演唱曲词的地方戏曲,是阜阳地区土生土长的艺术产物。过去的阜阳两河口,是水运船只集中的地方,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船民有的对文艺很热爱,自己能拉会唱,尤其是大帮船,自己都带有笙管弦笛及说唱歌伎,他们往往在停留休息期间演唱自乐,有时也上岸活动,与当地民间艺人一起演唱。因此,民间艺人在当地的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很多外地的不同曲调丰富了自己。到了宋、金杂剧时期,秦腔东流,影响波及到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许多地方。阜阳沙河流域的人们在此时代风气的影响下,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学唱秦腔。但因元朝统治者曾下令灭废高腔,使得弋阳腔、秦腔、梆子腔等凡属高亢声腔之类的民间艺术全部遭受  相似文献   
35.
《桃赋》疏     
宋吴淑的《桃赋》几乎写尽了宋朝以前中国化史上与桃有关的所有事项,依据史实对它每句进行注疏,即可理解它。  相似文献   
36.
摸秋     
<正> 摸秋,又称捞秋,流行于黄河下游、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摸秋始于何时已无记载,现在能见到这一风俗的最早记载,是清朝梁章矩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云:“鸠兹(今芜湖)俗,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 安徽的摸秋习俗现多存于皖南及皖西南各地。摸秋,一为祈求生育,它或为青年人摸摘瓜果相送,如黟县小伙子结伴到菜地偷瓜,将偷来的冬瓜、南瓜等送给新婚夫  相似文献   
37.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人们版权保护意识销蚀殆尽的情况下,周恩来对某些作者的生存权利、创作权利、发表权利和报酬权利采取了力所能及的保护措施,体现了周恩来的版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38.
<正> 阜阳古称颍州,地处吴头楚尾的中州地带,民风古淳,许多风俗习惯对于民俗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有感于此,笔者拟择其婚俗,试作阐微。一作为婚俗中一个重要内容的闹洞房,存在的地域是十分广阔的,表现和内容更是多种多样的。阜阳地区的一些地方在闹洞房的内容中则有一项其他地方闹洞房中所没有的内容,就是在闹洞房的过程中,新郎的好朋友先簇拥着新娘,既而象征性地要脱新娘的裤子。这一表现粗野的婚俗内容,很多人觉得不可理解,甚至根本否认它。事实上,作为一种流传至今的风俗  相似文献   
39.
<歌谣周刊>是北京大学歌谣学会的机关刊物,其出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自1922年12月17日创刊到1925年6月28日停刊,共出版97期,由周作人、常惠主编.后一阶段为自1936年4月4日<歌谣周刊>复刊到1937年6月停刊,共出版53期,由徐芳、李素英负责编辑.另为庆祝北京大学创办25周年和<歌谣周刊>创刊一周年,还出版有一本<歌谣周刊纪念增刊>单行本.<歌谣周刊>在中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关其在这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已有人从学科史的角度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这里只想对其版权意识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40.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民间传承文化中曾经存在或至今存在的习俗惯制。它不仅具有独立学科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还具有边缘学科的学术研究价值。它的文化学价值、历史学价值、文艺学价值、教育心理学价值、哲学和美学价值,已被当今一些有识之士,用来攻克新型科学难关,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我国民俗学研究,一直是拘谨于“论从史出”的陈旧方法。诸多研究是循着搜集史料,排比、罗列史料这条路子走的。因此,真正新鲜、活泼、有创见的论述甚少,也就谈不上建立新的民俗学体系。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