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1.
有许多浪漫、奇迹和不平凡,都被五月一一见证。五月,注定是一个理想开花、生命葳蕤的时节;五月,天然是一个激情燃烧、魅力四射的节令;也因此,五月,成了一种或吟啸徐行、或狂放高歌的最佳选择,这个季节的生命律动和才情挥洒,毋庸置疑地,都会将人生打理得诗意婆娑。  相似文献   
12.
2010年的12套课标卷中,散文、小说平分秋色,各有6套。2011年的高考课标卷,散文仍有5套,其地位不容忽视。本文只针对散文的阅读给同学们几点建议。散文阅读要抓住"神",所谓"提衣而顿,百毛皆顺",正是这个意思。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不论作者选取了什么样的材料,用了何种技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友情是一种宽度,爱情是一种纯度,而亲情则是一种深度。读过叶倾城先生表现人间亲情的小小说《北风乍起时》之后,相信你会对此深信不疑。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老王得知寒流要南下的消息后,“一整晚都没睡好”,“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给武汉打电话”,对儿子嘘寒问暖,关怀有加,甚至到了絮絮叨叨婆婆妈妈得令儿子生烦的地步,但儿子“漫不经心”极不耐烦地“搁了电话”的无  相似文献   
14.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毋庸讳言,对绝大多数同学而言,作文的难点之一,是不善合理选择和恰当运用素材。不少同学作文时苦于没有合适的素材,即便有了素材。又苦于不会恰当运用。此种状况,已然成为制约学生写好作文的一个瓶颈。  相似文献   
16.
2012年的新课标卷作文,一如考前人们所预测和期待的那样,守正平稳,毫无悬念。所以这么说,一是它再一次承袭了新课标卷五年来一贯不改的材料作文当家的命题形式,并没有向命题作文抛出绣球;二是材料内容仍指向并围绕人的品质这个作文命题万变不离其宗的靶心,着重考查考生的认知水平、道德素养和思维素质;三是在这个材料下的写作,一般  相似文献   
17.
田宗昌 《新高考》2010,(Z2):6-7
【作文试】(60分,2010年陕西省咸阳市一模)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集着一群虔诚的弟子。一天,他吩咐弟子到河对岸的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来到河边一看,目瞪口呆: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河面波涛汹涌,根本无法渡河。弟子们只好空手返回禀报师父,而一个小和尚却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父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我就顺手把树上一个唯一的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个小和尚成了师父的衣钵传人。  相似文献   
18.
田宗昌 《语文知识》2002,(11):43-44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神奇的极光》一文病句多多,由此带来的负效应不可低估。下面逐一列举之并简要分析,请诸同仁指正。①相传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夜来临了。随着夕阳西沉,夜已将它黑色的翅膀张开在神州大地上,把远山、近树、河流和土丘,以及所有的一切全都掩盖起来。此句话问题有三:一是误用句号导致句子  相似文献   
19.
《论语·学而》篇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我总觉得没有什么关联,后两句跟学习更无关系。如何整体理解这三句话呢? 答. 初看这三句话确是没有关系。但反复研读,就能发现这位祖师爷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是何等的刻骨铭心。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他在告知弟子学习方法的同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面上是说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其实,还是讲了学习的问题。古代求学方式有自学与从师而学,在从师方面…  相似文献   
20.
国是≠国事     
国是≠国事————陕西/田宗昌《谭嗣同》一文对“定国是之诏”所作的注释是:“决定国家大计(指变法维新)的诏书。国是,国事。”这条注释的前半部分无疑是十分准确的,但后半部分把“国是”训为“国事”,这显然是编注者混淆了两个词的内涵,模糊了二者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