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1 毫秒
31.
突出抓好骨干校建设努力扩大职教规模罗锐今年是“九五计划”的第一年,为使玉林地区职教工作在1995年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突出抓好骨干和重点学校的建设中专、技工学校和重点职中是我们地区职业教育的龙头,职教中心是沟通三教与社会各部门...  相似文献   
32.
课程改革是对教育传统的反思 ,对教育科研成果的集成 ,对世界先进教育的借鉴。这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是素质教育由理论的探索变成生动的实践。课改 ,点亮基础教育的前程。  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这既是课改的理想 ,也是广大教师的切身体验。教师是课程实验的主体 ,也是课程建设的生力军。课程改革将课程还给教师 ,给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实施课程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使教师由课程的工具变为课程的主人 ,使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 ,自身也得到提高和发展。课改 ,点亮教师的前程。  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课改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由学科本位向…  相似文献   
33.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数学的定义从原来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这样的定义从本质上凸显了数学的学科特征,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数学学习上代数知识的学习可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给人以直观的启示,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而将图形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使几何问题代数化,就可以获得精确的结论,促进对形的直观认识,便于学生在量化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34.
罗锐 《考试周刊》2012,(24):63-63
后进生问题是影响高中数学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也是高考要面对的问题。如何转化后进生,是每个老师都关注的课题。文章分析了影响高中数学后进生思维的原因.总结了转化后进生群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35.
新课改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优化,把小学数学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提倡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探索数学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策略过程中学习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强调从现实出发,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  相似文献   
36.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把视听结合起来,既加强直观,又利于概括,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7.
《原道》篇中"文德"的惯性并用需打破,实现文德分立。"文德"并用无其他类似语用作为支撑。文应定义为形式,同样德亦应摆脱模糊的"属性"义项而取目的、功效二义。如此,文、德可与原道并驾而成本质—形式—意欲的三一结构。  相似文献   
38.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促进学生正向、持续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光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加强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态度和情绪等情感因素的激发.这些三维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39.
课堂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实际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结构和组织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获取新知与增强能力。  相似文献   
40.
罗锐 《陕西教育》2009,(10):34-34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新时期的教育使命。自主学习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