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9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3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从各国提供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0--2006年的排放数据看,德、英、法、荷和瑞典等履行《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减排义务最好的国家大多采取的是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小的“避重就轻”的策略。对处在经济迅速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  相似文献   
32.
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浓度不断增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已使2°C阈值从科学认知演变为政治共识,即未来全球平均气温相对工业革命前的增温应该控制在2°C之内,且相应的大气CO_2当量浓度不超过450 ppm。全球温度变化与温室气体浓度的对应关系,是减排目标的逻辑起点,本质上是CO_2排放空间的问题。碳专项气候敏感性任务群从获取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发展完善中科院气候系统模式、预估全球2°C增温对应的温室气体浓度及出现时间这3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气候敏感性的一系列新认识。  相似文献   
33.
气候因素对滨海旅游目的地旅游需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普  葛全胜  齐晓波  王凯 《资源科学》2010,32(1):157-162
独特的气候条件是滨海旅游目的地优势之一,气候要素对旅游决策、旅游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海南这一典型滨海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引力模型的、整合经济因素和日照时数、温度、降水、海岸线长度等非经济因素的旅游需求模型,着重分析气候因素对赴琼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日照时教、降水对旅游需求有明显影响,但显著性水平低于经济因素.夏季,温度对赴琼旅游需求有正向作用,影响仅次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日照时数负作用于旅游需求,其影响占到了第三的位置;冬季温度和日照时数对旅游需求影响不显著,可能和游客先验的"海南无冬季"印象有关.  相似文献   
34.
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文章利用2012年以来中央相关部委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文件和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形成和演化特征,剖析了代表性创新制度的发展历程,预估了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走向。结果表明,从政策维度上看,生态文明制度可归纳为四大领域:绿色发展、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综合类。其中,绿色发展类制度文件数量最多;从政策权能上看,发布单位以中央层面及多部委联合为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新性生态文明制度大多都历经“探索—试点试验—总结与推广”的发展过程,不同制度间联系紧密,相互支撑,构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通过梳理发现,未来我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预期走向为:加强法律法规保障,强化制度间的高效协同,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加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的评估和研究。  相似文献   
35.
随着对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深入,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研究以南四湖湿地生态系统为例,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处理高清影像解译生成的景观数据以及MODIS处理生成的NPP数据,运用市场价值法、碳税法与造林成本法、影子工程法、费用支出法、专家估算法、替代费用法以及生态价值等多种方法对南四湖湿地生态系统物质生产功能、大气调节功能、蓄水功能、调蓄洪水功能、休闲娱乐功能、文化科研功能、养分循环功能以及生物栖息地功能等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①南四湖湿地服务功能价值总和为131亿元,其中调节功能价值最大,达到56.77亿元,其次是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价值量为52.77亿元和15.07亿元,最后是物质生产功能价值为6.39亿元;②虽然人工湿地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59%以上,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量还不到自然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量的一半。  相似文献   
36.
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承受能力是土地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一般情况下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保护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本研究结合六盘山人类旅游活动季节性规律,以野荷谷、小南川、梁殿峡3个核心景区中易受旅游干扰的典型植被类型为对象,在植物初春萌芽(5月)至生物量最大期(8月)通过践踏实验,模拟典型植被类型和主要植物物种对人类旅游践踏的敏感性(相对敏感性和绝对敏感性),并构建三类(抗性、耐性和弹性)指数进行定量表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从3种植被类型的相对敏感性看,其植被类型的抗性、耐性和弹性间具有一致性,其大小顺序为梁殿峡高山草甸植被>野荷谷华北落叶松林下植被>小南川乔灌草植被,3种植物类型抗性分别为59.62%、37.86%、14.16%,耐性指数为90.51%、84.217%、26.80%,弹性指数为78.017%、66.04%、15.35%;②从各植被类型组成物种的绝对敏感性看,小南川景区表现最为敏感,消失物种最多(6种),野荷谷次之(5种),梁殿峡最少(2种);三个景区中消失物种主要为山荆子、龙牙草、华北落叶松幼苗、李幼苗、莓叶委陵菜和豆科野豌豆;③研究结果表明,处于初春萌芽阶段的景区植物幼苗,对人类践踏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旅游践踏不仅当时造成部分植物消亡,也对植物后续的生长产生较大负面作用,进而影响到旅游区生态系统正常的发展演替.  相似文献   
37.
西藏亚东地区边界的历史演变及地缘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亚东地区是我国西藏自治区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与印度、不丹等国形成的"楔形"交界,自古即是重要的边防要地及贸易口岸。在印度于洞朗地区挑起争端的背景下,厘清亚东地区边界的历史沿革,并基于"地理限制"法则,分析其地缘战略地位,可为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保障边防安全,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文章综合运用文字史料、历史地图和GIS手段,分析亚东地区边界演变及地缘战略。结果显示:(1)亚东地区边界经历了4个阶段的变化,与周边地缘格局密切相关,洞朗地区在法理上始终属于中国领土,印度应充分尊重《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八款》中的有关约定;(2)地理限制是导致亚东地区边界问题频发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可缓解边界纠纷压力;(3)突破"地理限制",强化亚东地区地缘政治影响力,是钳制中印边界缓冲国、掣肘西里古里走廊、制衡印度洋航线安全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8.
近30年青藏高原南缘地理环境状况及变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南缘位于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的过渡地带,是西风带、南亚季风的交汇区域,对于气候和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文章综合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等手段,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南缘的土地利用/覆盖、植被、降水、温度、人口和夜间灯光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状况及其变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南缘土地利用覆盖以森林为主(48.62%);植被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山区和东部,东部植被状况明显好于中西部;区域降水集中在每年6—9月南亚夏季风时段,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之势;气温北低南高,空间差异大;除南部边缘外,人口密度整体偏低,夜间灯光覆盖率2013年仅为10%左右。近30年来,青藏高原南缘区域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自然环境方面,区域内气温显著升高,高海拔区域、夜间的温度升高更快;中东部降水显著减少,西部部分区域降水增加;在气温和降水变化影响下,中西部植被最大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普遍增大,东部则略有减小。人文环境方面,近年来区域中南部人类活动有所加强,区域内居民点增多,中部和南部的印度、尼泊尔境内人口密度增大;1992—2013年夜间灯光覆盖面积扩张了2.5倍,其中85%以上的扩张区域位于印度境内。  相似文献   
39.
物候学研究进展及中国现代物候学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回顾了中国现代物候学的创立和发展历程,综述了现代物候学的最新研究进展。现代物候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物候学是全球生态学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新线索;现代物候研究中,新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自动监测技术的引入使物候观测数据的获取方式取得较大进展;此外,传统物候观测继续受到重视,但研究对象更精致、细微,逐渐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国际物候学的迅猛发展相比,我国的物候研究遇到空前挑战。因此,中国的物候学研究者任重道远,许多基础性工作有待于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40.
旅游资源群:概念特征、空间结构、开发潜力研究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旅游资源群是指占据一定地理空间同类旅游资源的集合体,是区域旅游资源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强调从整体出发,研究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这对于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该文讨论了旅游资源群的概念,分析了旅游资源群的基本特征和空间结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认为展开旅游资源群空间结构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和开发的基础,是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潜力的重要决定因素,进而设计出了旅游资源群空间结构和开发潜力的表征指标体系,最后以全国佛教寺院旅游资源群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