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江西南昌二中特级教师潘凤湘的“初中语文教读法”,从1963年开始实验,至今已有25年。其间一共实验了五轮,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训练体系。这里,仅谈谈“教读法”对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所作出的贡献。首先是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教读法”适应了教育要实现“转轨”的需要。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轨道上运行。语文教学则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于是死背硬记一大堆现成的语文知识,重知识轻能力;重视训练学生写作文而轻视阅读能力的训练等现象比比皆是。现在,教育要转  相似文献   
12.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提出后,立即产生了巨大的威力,使我们的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面貌。这是教育工作上的一场大革命。是革命就必然有斗争。所以,正当我们大力宣传和深入贯彻党的教育工作方针的时候,有人站出来指手划脚,指责我们这也不对,那也错了,这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在这些人之中,有些是怀疑派。他们已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他们的现状,本文主要阐述中职英语教材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从而吸引学生兴趣,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1990年11月,我省召开了中、小学教改经验交流会。全省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改革的代表人物75人齐集南昌,为大会带来了75份书面材料,并在大、小会上交流了各自进行教学改革的情况、作法、经验和效果。各种各样的教改方案,万紫千红,众彩纷呈。 十年的教学改革,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为之辛勤工作、默默奉献,这次齐集一堂,回顾、反思、交流、沟通,才发现原来我们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相似文献   
15.
承继良渚琢玉基因和明代陆子冈治玉血脉的“苏作”玉器,由于外来玉工的大量涌入而呈现出新的形态,以苏州工匠为依托的“苏作”玉器逐渐演化为以苏地为纽带的“苏玉”。“苏玉”的蓬勃发展是以市场为基础,并以市场为其发展的风向标,因此研究“苏玉”发展,首先必须以市场为切入点,从“苏作”向“苏玉”的转化入手,在取得大量一手数据的基础上,对“苏玉”市场的形成、格局、规模、从业人员的结构及市场组织形态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潘凤湘简历 1926年3月24日(农历)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一个小职员家庭。 1932年秋季进南昌市北坛小学读书。1940年秋季考取南昌私立豫章中学,免费入学。1946年暑假后留校,任该校附属小学语文教员。1953年秋季,考试合格选送江西师范学院学习中国语文。1955年暑假毕业,分配到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任教至今。 1960年开始研究习字教学方法,并编写习字教材。1963年秋季到1966年春季,进行改革初中阅读教学方法试验,寻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 1977年秋季,在一个初一班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试验,初步拟定一套阅读教学方法,取名为“八步读书法”。1978年秋季到1981年春季,在一个班进行阅读教学改革试验,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取名为“语文教读法”。1981年秋季开始,再一次进行教读法试验,并探讨让学生从读书中学习写作的途径。《江西教育》1980年10月复刊号,刊登了教学方法实验总结《语文教学法初探》。1981年7月号刊登了习字教学总结《我是这样进行习字教学的》。《语文教学法初探》一文被江西省社联评为社会科学优秀论著,获乙等奖。历年来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省市劳模,1980年6月被评为特级教师。担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江西省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南昌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相似文献   
17.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我曾分别在全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赣南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年会上作过有关知识、智力、能力问题的发言,随后又在有些地、市多次讲述过这个问题。事后有的同志来信索取发言稿,有的甚至送来了根据录音整理的发言稿要我审定,我于心惴惴焉。我总感到自己对这个问题研究不深,把握不大,深恐谬种流传,加上当时的发言大都带有即兴性质,庞杂无章,实在无法满足要求。现在我根据几次发言的内容,整理出一个大要发表在这里,以答谢大家的盛情。文中观点是完全可以争议的,欢迎专家和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8.
我認为“因材施教”应当与“全面發展”并提作为教育方针。这并不是说过头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错了,而是因我們在貫徹”全面發展”方針时,出了毛病,需要提出“因材施教”来补充。有人認为,“全面發展”已包括了“因材施教”,如果把“因材施教”加到“全面發展”中去,就是修改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說。他們大喊:“并不简单”、“要拿出根据来”。我看这是用大帽子来吓唬人,至于說“因材施教”“望之不似方針”当然就更不成其为理由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宁,谁也沒有说过只有“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才能体現他們的人类个性全面發展的教育学說,在文字上都不許有所增减。中国文字的“全面發展”并不足以完整地体現“个性全面發展”学說的精神,只有加上“因材施教”才更合适。  相似文献   
19.
我省中学语文教学和全国各地一样,三十年来经历了一个几起几落的过程。当前,为了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语文教学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出现了大家关心语文教学改革的大好形势。语文教学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语文教学的论著、书刊如雨后春笋;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百花齐放,并在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是三十年来从未有过的现象。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从实际出发,回顾一下我省三十年来语文教学改革走过的道  相似文献   
20.
电子传媒语境中文学的困境与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时代的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技术手段的进步,技术手段的进步都会对其文化及其艺术的发展和变化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在技术取得了社会进步“独立变数”的时代,占住了主导地位的电子传媒技术将会对现代的文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文学在社会中的命运将会是如何呢!本文把文学放在现代电子传媒技术语境中,来探讨在现代的历史语境中,文学的前景与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