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和对照组(Con)各5例,取肉眼下非病变区胃窦粘膜,用免疫组织化学PAP双重染色法,在同一张切片上显示5-HT细胞和G细胞。结果5-HT细胞多散在于粘膜的中下1/3,呈棕褐色,形状多样,常见有突起的细胞 G细胞呈带状分布于粘膜的中1/3,大部分G细胞为蓝色,个别细胞为蓝黄混合色。它们多为圆形成锥体形、有时可见5-HT细胞和G细胞相毗邻,5-HT细胞数和G细胞数在Gu组分别为:4 17±1.21、7.87±3 13;Du组:5 45±1 96、9 21±5 72;Con组:3.21±1.64、6 19±1.72。5-HT细胞数和G细胞数在Gu组和Du组都增加,且都以Du组为最多,经相关分析二者呈正相关关系,Gu和Du组的5-HT细胞数和G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Du组的5-HT细胞数和G细胞数与Gu组相比较,亦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提示5-HT细胞和G细胞可能参与了消化性溃疡病的调节,特别与Du的关系更为密切,5-HT细胞和G细胞之间的关系有待干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成年雄性小白鼠40只,分为实验性胃溃疡组和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方法观察生长抑素(SS)免疫反应在弓状核和正中隆起的变化。对正中隆起外带SS样免疫反应阳性纤维进行半定量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小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弓状核、正中隆起SS样免疫反应细胞和纤维可能参与了实验性胃溃疡修复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用雄性昆明种小鼠45只,分为实验性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组和空白组。在实验性胃溃疡术后3、6、9和20d,腹腔注射秋水仙碱3小时后,取胃窦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苏木精染色。观察胃窦粘膜G细胞的变化。正常胃窦粘膜幽门腺分裂指数5.93±1.23;G细胞百分率2.76±0.45;G细胞分裂指数Ⅰ0.85±0.18;G细胞分裂指数Ⅱ0.023±0.01。幽门腺细胞分裂指数、G细胞百分率及其分裂指数Ⅱ,在术后6、9和20d与盐水组相比,呈高度显著性差异;G细胞分裂指数Ⅰ,术后9d与空白组、术后20d与盐水组相比,均呈显著性差异。本文讨论了以上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链脲佐菌素致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诱导速发型SD大鼠实验性糖尿病模型的建立。方法:采用一次性向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实验中监测血糖,并取胰腺组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Motic Med 6.0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的数量改变。结果:注射48h后大鼠血糖明显升高,并出现糖尿病表现。形态学观察到胰岛萎缩,B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灰度降低。结论:一次性足量给予SD大鼠链脲佐菌素,可成功复制出速发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此药物导致糖尿病的机制是损伤B细胞。此建模方法简单,费用低,血糖反应敏感,为糖尿病组织病理研究及相关实验提供了一个较好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肾上腺髓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溃疡组术后4d、6d髓质嗜铬细胞中NA细胞增多,细胞内有较多颗粒,细胞中可见扩张的内质网和胞质缺损区.结论:肾上腺髓质细胞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的调解.  相似文献   
16.
为了阐明不同胎龄垂体前叶细胞的功能状态,取16~4O周新鲜胎儿垂体17例,电镜下观察。依照前叶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可以把它们分为四种类型:未分化型细胞、分化中细胞、巳分化细胞和退化中细胞。前叶细胞的分化过程可能经历了干细胞→分化中细胞→各类激素细胞的系列顺序。胎龄16~22周时,前叶内以未分化细胞为主,偶见已分化细胞;胎龄29~34周时胞质颗粒明显的分化中细胞及已分比细胞占1/2以上。  相似文献   
17.
地塞米松对小鼠腭突细胞增殖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时期正常胎鼠和地塞米松诱导的腭裂胎鼠中间嵴上皮细胞(MEE)和腭突间充质细胞(EPM)的数目和分布情况,初步探讨腭裂形成的机制。方法:选取孕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于妊娠GD11.5腹腔内注射50mg/kg地塞米松,干扰胎鼠腭突发育,分别于GD12.5,13.5,14.5,15.5,16.5时取材,共获胚胎284只,取头部标本做冠状切片,切片厚6μm,HE染色,光镜下观察,记录MEE细胞的数量和EPM细胞的数目和分布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腭突突部EPM明显多于根部,且实验组EPM发育滞后于对照组;GD13.5,14.5,15.5时实验组EPM细胞数量少于对照组;实验组MEE细胞在GD15.5,16.5时大量存在,而对照组GD14.5时开始融合甚至消失。结论:地塞米松导致的EPM细胞增殖抑制和MEE细胞的转归异常,是腭裂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三叶肽因子3(trefoil factor3,TFF3)免疫反应细胞在胃黏膜不同部位中表达的变化.方法:通过胃前壁黏膜下注射冰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6只大鼠不同部位胃黏膜组织中TFF3的表达.结果:(1)胃溃疡损伤后大鼠胃黏膜TFF3的阳性表达率为63.9%(23/36).(2)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数密度要显著高于远离溃疡的其它部位(P<0.01).其中,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数密度从大鼠胃溃疡损伤后的第2天开始到损伤后的第6天呈递增趋势,且显著高于对应时期的远离溃疡的其它部位(P<0.01);而损伤后的第1天以及第10天以后,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数密度与远离溃疡的其它部位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鼠胃溃疡期间TFF3表达增高,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表达更强,TFF3对溃疡损伤起着保护及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实验资源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实验教学改革和医学人才培养[1].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实验课主要是观察组织切片和胚胎标本,提高观察、识别和思维能力,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学习后续课打下基础[2].本教研室除加强常规的实验教学外,自1988年起,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科学研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追踪调查表明,兴趣小组的72名学生毕业后的深造及工作成就显著优于其他本科毕业生,这也为教学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方向,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观察组织抗原的分布时,常常同时比较和观察两种抗原在形态学上的相互联系,需要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同时或先后显示两种抗原成分,这就需要应用双重染色,这种染色技术,对研究多肽类物质的分布尤为重要。β—内啡肽(β—Endorphin)是一种内源性阿片物质,主要来源于垂体和脑的β—内啡肽细胞,作为神经介质和调制物。近年来,应用放射免疫测定和层析法,发现成人胃窦含有β—内啡肽样物。Feurle 等在成人胃窦观察到β—LPH_(1—10)免疫反应细胞,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