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我国,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教育发展严重失衡。特别是在农村可供开发的物质资源缺乏,致使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落后于城市等。但是,农村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却很丰富,这里有广阔的田野、高高的群山、清澈的溪水以及农村所特有的一切,都是可供开发和利用的校本课程资源。现以开发和利用“校园的燕窝”这一校本课程资源为例,谈谈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这首儿歌不知伴随着多少人度过了幸福、美好的童年。又是一年春草绿,成群的燕子照例飞回北方繁衍生息,燕子的到来告诉我们春天…  相似文献   
12.
今天流传最广的两部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就得算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了。除了这两部书都具有高超的文学素养外,仍有很好的缘由使它们持续流传。马基雅维利和莫尔已经成了近代政治思想的创始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的主要思想家们认为通常的社会制度都是由上帝定型的,所以人类无法使其改好或变坏,直到马基雅维利和莫尔以最具表达力的论说者的身份出现。  相似文献   
13.
当前儿童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严重的泛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活动设计过程中的泛化和活动执行中的泛化,其原因在于课改新理念的冲击、学前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和多元教育价值的泛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明确儿童教育活动开展的目标、提升儿童教师的活动执行力,以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实现儿童在教育活动具体情境中的具体发展。  相似文献   
14.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主体、研究场域、研究目的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行动研究具有自身内在的逻辑,即“行动一研究”逻辑、“反思一行动”逻辑、“理性一反思”逻辑。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走向融合是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方向。  相似文献   
15.
江苏2008年高考改革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笔者通过对学生、学校、教师、家长四大群体对于高考新方案的反应及看法进行实地调研,揭示高考新方案对学生、学校、教师、家长产生的实际影响.学业水平测试科目等级计分、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以及由新方案带来的学科比重的变化是新方案实施后存在的主要同题,调整学业水平潮试科目等级划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以及改革高考试题内容等应是方案进一步改进的着手点.  相似文献   
16.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一种"受限的理性",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儿童道德认知基础上的道德情感结出的硕果.由于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凸显,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留守儿童通常指那些生活在农村,因父母外出务工而与祖辈或其他代养人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在人们的关注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有人提出了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策略--"标签化"留守儿童,即划分出留守儿童群体,来标识留守儿童,甚至把留守儿童"标签化"为"问题儿童"来"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8.
学校是学生生命的栖息地,生命应在学校生活中展现自身的生机与活力.现实中,学校生活对学生生命的遮蔽主要表现为:割裂学生生活,使生命工具化;遮蔽生命本真,使生命虚假化;忽视生命间的差异,使生命统一化等.学校生活应凸显生命的价值,实行生活化生命、真实化生命、共生化生命、幸福化生命,以此引领学生的学校生活,使学生的学校生活充满激情与活力,实现学生学校生活更高层次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人才培养的主体通过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人的发展的科学操作和思维方式。其实质是对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的回答。技术影响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不同的技术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才标准,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具有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性表现为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载体和教育方法的差异。对技术演进与人才培养模式变迁的关系进行历史与动态地考察,是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视角。体现多元、观照个性、走向技术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郭文良  贾麟  葛广昱  郭旭 《考试周刊》2012,(45):140-141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首先应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观念可分为个体教育观念和群体教育观念,教育中的诸问题特别是教育观念问题来源于个体教育观念与群体教育观念的矛盾,采用“文化型塑”、教育去功利化等方式,可以实现教育观念现代化的终极诉求——追求“完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