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1.
人类需要宽容和感念的胸怀郭雯霞︵留学日本︶每次探亲回国,朋友们总爱问我日本如何?也许是句客套话,但我会很认真地给他们讲我的真实感受。其中最令我感慨的是日本人敬畏生命的意识,即对人类、自然、生物等所拥有的一种强烈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去年夏天,我随学校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实施体验性、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效问题,从感受需要倾听、感受不是想象、感受需要细化思考的过程这三个视角,提出要重视感受在道德教学中的重要价值。真正关注学生感受的生成与提升的教学,有助于促进道德教育更接近人性,更接近真实的生活,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13.
当前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概述当前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内容,特点及其意义,以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为兼职教师,一般来说,由小学语文教师兼任的较多。而正因为兼职,语文教师会觉得备课量大,备课任务重。(本文所指语文教师,为兼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以下简称教师。)较之语文这一主流学科,教师会潜意识地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边缘化。消极对待。因此.在现实的教学中,就存在着教师轻视品德课教学的现象。但新课程品德与社会作为培养学生做人的学科,其对学生从小养成过有道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素养的公民起着很重要的启蒙作用,实在不可偏废。而语文学科蕴涵的人文性、思想性、文以载道之观念,与品德学科也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语文学科完全可以从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汲取营养,提升语文教学的内涵;借助品德与社会学科,奠定语文教学的知识资源,并提高语文理解、思考能力的广度、深度、力度。同样,来自语文学科的营养也有利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二者融合的价值远超过单一学科。  相似文献   
15.
寻找现代人的归宿●郭雯霞一位朋友跟我讲,到日本后,人都变怪了。痛苦和快乐仿佛仅仅是一种感觉,许多价值判断的基准业已模糊。对此,我也有同感。常惊讶自己为什么不会生气了,一切似乎都能淡然处之,然而内心中却不免有一种虚空和孤独,不明白为什么而人生。不过,这...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实施和开展已有近三年了,三年来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各方人士都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如果说我们把这三年暂称为“初级阶段”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就需要反思和梳理对这两门新课程所做的探索,正视我们的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力图在下一个阶段有一个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的实施首先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而新课程、新教材能否有效地展开,则取决于教师的主动参与。理解一门新课程、新教材、一种新教法,就意味着要建构新的教学生活。在此,通过我们教材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对话,希望能唤起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品德与社会这一新教材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关于研究生收费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高校收费的实施,研究生收费已成为必然。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实施道德要建立公平的教育理念,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社会资助制度。目前,我国研究生收费的社会环境尚不太理想,主要表现在社会资助系统的不完善和个人缺乏责任意识和投资意识。基于国情,我们可以借鉴日本育英会的社会资助运行体制,建立公正的社会资助制度。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的实施首先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而新课程、新教材能否有效地展开,则取决于教师的主动参与。理解一门新课程、新教材、一种新教法,就意味着要建构新的教学生活。在此,通过我们教材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对话,希望能唤起更多的教师积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一种观点认为,道德课上的学习其实质就是反省自己、追问自己的一种学习。由此,在道德课上就要确立反省自己、自我评价的立场或观点。而这个立场、观点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学生自己的想法与观念。所以,道德课也就是“大家一起找出自我评价的立场和观点,然后与它相对照,在对照中思考现在的我是什么样,今后我将如何生活”的一种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