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篇
教育   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对科尔曼、布迪厄资本理论的综合与扩展,本文分析了城乡家庭经济、文化、社会资本的差异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家庭经济、文化、社会资本与子女的学业成就有很强的相关性;城乡间家庭资本存在的较大差距是形成城乡家庭子女学业成就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最后提出了几点关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2.
教育在促进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社会的认同与城市群体的融合等方面起着关键的基础作用。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拓展教育视野,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3.
商人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重要的开拓和推进之一。近代商人之所以慷慨捐资兴学是由于四个主要方面的原因: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感、正心修身的伦理关怀、追求新知的知识力量、以及积极鼓励的社会环境等。  相似文献   
34.
介绍了台湾大学写作教学中心的做法,即以“以写促研”为指导思想全面促进研究生学术表达能力与批判思维能力的生成,在正式课程中开设以“全体参与、多维分层、同侪磋商”为特征的规范性课程,在课外活动实践中施行包含讲座与短期工作坊、写作急诊室和三分钟学术简报在内的多元补充式教学,在制度保障上则以群体审议制度为中心,持续鼓励高水平师资践行规范性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35.
在创办新式企业而缺乏相应人才的情况下,洋务企业开始设立教育设施,一批校企一体的企业得以建成,企业担负起培养人才的教育职责,教育型企业开始出现;不仅如此,工艺局开始大规模地招收工徒加以培养,使得学徒教育非常发达.清末企业中教育活动在培养大批急需人才的同时,对新式教育的本土化与中国固有工商教育的现代改造做出可贵的探索,并推动了民营企业中教育活动的展开.  相似文献   
36.
37.
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一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制度创新。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其动力源于制度环境的动态演变,具体指国家区域战略的引导力、区域产业转型的驱动力和职业教育的内生革新动力;其内在机理是以扩大区域整体职业教育规模经济为前提,以实现多元主体博弈均衡为关键、以降低制度创新与实施成本为保障。然而现行的区域宏观管理体制和院校微观的运行规则导致一体化发展困难重重,为此需要加强制度供给,完善一体化发展的配套制度;转变治理模式,建立一体化发展的协调组织;促进多维联动,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格局。  相似文献   
38.
知识是教育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发展的要件.但是,知识具有不同种类,不同类型的知识具有不同性质和作用,获取的途径与方式也不相同.对大学生发展而言,其重心显然不在规则性知识的掌握,而应以实践性知识和批判性知识获得为主,因为这不仅是发明、创新的要件,而且是人成人成才的标志.由于后两类知识的不确定性,在高等教育教学中,需要鼓励学生获得这两类知识,并为获得两类知识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9.
大学是有梦想的人的聚集之所,梦想的实现奠基于大学的脊梁;因为,有脊梁才能有担当,有担当才能托起梦想。大学的性质决定大学要有脊梁,优秀的大学需要有健硕的脊梁。然而,目前中国大学的脊梁却难以挺拔。出现这种情况与大学本身、大学中人以及政府等有着密切关系。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大学、大学中人以及政府共同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40.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端——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但是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科发展有自身学术逻辑,学科的反省是必要的。从知识社会学视角来回顾这段学科发展历史,就会发现除却社会、学术的独特背景之外,参与主体的特质以及其产生的历史作用也得以突显。从教育社会学产生的运命、译介与中国化并行的研究特点、研究者群体所具有的多元知识视野与丰富教育实践的特质、教育社会学发端的开拓与奠基之功分析新生伊始的中国教育社会学,以期对当今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提供反思的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