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9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31.
"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开阔视野,更好地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创造条件。"这段话强调了小学德育课程深化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路径。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是丰富、优化小学德育课程呈现形态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2.
2001年,我国各级小学的课程表中,写上了崭新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这标志着我国德育课程由知性德育迈入了生活德育的新航程,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回顾、反思德育课程前行的路径,我们高兴地看到经历十年课改后,德育课程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德育课程教学会更具魅力。新世纪德育课程改革十年来,确立了生活德育论的道德哲学立场,变革了传统的知识授受式教学,探索了活动式、生活化德育课堂,促进了学生道德  相似文献   
133.
合弃话题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就不是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而只能是"闲聊"、"谈白"。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本质无非就是彼此间的提问、析疑、解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4.
135.
“理念”这个词,是“理”与“念”的组合。对于任何一条理念的领悟和把握,既要从“理”的角度,对其所包含的理论观点进行理解、体认;同时又要“念念于心”,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并自觉地转变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基于此,笔者试就《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四条新理念的内蕴逐一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36.
陈光全 《湖北教育》2003,(17):20-23
何谓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一般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相比是居于上位的概念。它既包含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同时又涉及到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实现学习方式转变,不仅是德育课堂所要呈现的显著特征,而且是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是德育课堂上的主流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37.
品德与生活课程提出了四大新理念: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8.
提起新设的<品德与生活>课程,自然会联想到思想品德课,本次课程改革为什么要用<品德与生活>课程去更换思想品德课?这两门学科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差异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9.
针对儿童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低年段的思想品德课可以采用“活动式”导入。什么是“活动式”导入呢?大凡课首就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或是让学生直接开展某种行为操练,如做一做、演一演、赛一赛而过渡到新课的,都统称为“活动式”导入。  相似文献   
140.
一、重视活动目标设计目前,不少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只是关注课程目标,而不看重活动目标。大凡引出和开展一个主题活动,究竟要从中激发学生的哪些情感,生成和改变哪些态度,培养哪些行为习惯,知道和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关注哪些过程,学会哪些方法,教师往往未能全面、精细地运筹和预设,结果导致活动要么徒有形式,要么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活动目标不到位,要想实现课程目标就只能是句空话。为什么要看重活动目标呢?一方面,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参与的主题活动”。儿童是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