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黄四林 《高中生》2008,(10):35-36
阅读填空题是代替改错题出现的。比较而言,改错题主要是对语法知识运用的考查,而阅读填空题侧重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从全国卷以及其他自主命题的省市来看,很多试卷都采用了填空题,如在全国卷中出现了补全对话与单词拼写、在江苏卷中出现了对话填空等。这说明,未来的考题将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考查。  相似文献   
12.
创新人才是国家自主发展的根本资源,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目标。创新素养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与集中表现,确定其内涵、关键指标与具体表现水平是培养与评价中小学生创新素养的理论依据。在核心素养框架下,创新素养是指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综合国际比较与学术领域成果提炼出了问题解决、劳动意识和技术运用三个创新素养关键指标,并基于教育政策、发展科学和国际比较等支撑研究细化了上述关键指标在中小学阶段的具体表现水平。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创新素养,具体可以从加强问题解决与劳动实践、融入课程标准与学科课程、实施国家监测与系统评估三个方面进行培养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黄四林 《考试周刊》2010,(10):125-125
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教师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创新教育心理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21世纪创新教育论坛”大会[1]标志着“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教育的共识。学校能否有效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与学生在校的个性尊重、民主管理、想象力发展、学习动机、学习信心及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心理特征发展密切相关。调查了解在校生的上述心理现状,是实施“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目标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出于这一研究目的,我们进行了与创新教育相关的心理调查研究。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设计了与创新教育相关的8项问卷心理调查表。每题设5个选项,主要内容涉及在校生对学校民主管理的…  相似文献   
15.
为深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改革,整体提高新时代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研制《中小学师德修养培训课程指导标准》是当前一项紧迫且重要的任务。基于理论分析、政策梳理、国际比较和社会调查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师德修养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的框架。该框架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培训目标,具体涵盖了12个二级指标和31个研修主题。依据上述培训目标,围绕每个研修主题,我们构建了三个层级的师德培训课程内容,并从统筹规划、优化方法、完善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对师德修养培训的开展实施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的核心素养,更是社会和谐与良好风尚的重要保证。为揭示大学生感知的社会公正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公正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以及社会流动信念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大学生公正感与其社会责任感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2采用文字材料启动大学生公正感,考察其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控制组和低公正感组相比,高公正感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更高。研究3进一步检验了社会流动信念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社会流动信念在公正感对社会责任感影响过程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维护社会公正增强大学生公正感,可以通过树立社会流动信念来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既是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为有效地落实"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该研究基于对拔尖计划培养模式的拔尖学生和普通学生的调查,探讨了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对其创造性的影响以及心理因素的作用。结果发现:(1)拔尖学生在小班教学、科研项目、导师指导和出国交流等方面的参与程度和创造性水平均显著高于普通学生;(2)小班教学对拔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科研项目和导师指导对其创造性人格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心理因素在培养模式对拔尖学生创造性水平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中间桥梁作用,并且存在明显的文理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