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1篇
科学研究   15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意义]科研大数据开放共享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唤醒休眠科研大数据充分挖掘其价值潜能,对于促进数据资源及科研大数据生态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方法/过程]以生物休眠理论为基础,提出“科研大数据休眠”的概念,并对其发展特性进行分析,进而对其类型划分以及对应的消解机制和演化路径进行论述。[结果/结论]科研大数据休眠是以自发性、潜伏性、再生性、触发性、多线性为特征,以数据被动或主动休眠为类型,以数据激活、数据复苏、数据价值重塑的三阶模型(A-R-R机制)为消解机制,以减少数据被动休眠、促进数据复苏及价值重塑为目标的多路径、多层次、循环式动态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2.
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82周年,2018年10月20日上午,由广东省惠州市阅客文学院和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主办、广东阅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同名出版物《多维视野中的〈野草〉研究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研讨会,在阅客文学院会议室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野草》的诗人体验与雪的知性、史论意识与历史笔法、"实"与"虚"的写法、《野草》与中国现代文学审美现代性的发生、与历史视野下批评话语的建构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除现场讨论外,便捷的电子邮件提供了高效的远程互动与在线讨论,讨论了方法论意识与学科意识的同体共构,为鲁迅研究提供了跨越时空的新的媒体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63.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美学,构建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仁、礼、天的美学文化内涵,而中国传统的“士”阶层,则是体现儒家美学文化内涵的社会主体。但中国美学文化内涵的构建,不只有文人阶层为主的社会群体,还有以农民、平民为主的社会群体。傩戏作为扎根于普通民众的仪式戏剧,在体现中国美学文化当中的共性元素之外,也因与农民、平民的紧密关联,体现出与其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礼”“善”审美观。它也许没有那么诗意、那么崇高,但却质朴、真实地体现了中国社会普通群体的为人处世、待客接物的人生审美实践观。  相似文献   
64.
冯晓 《红蜻蜓》2023,(8):28-33
<正>面塑,俗称捏面人,它是以面粉、糯米粉等为原料,将其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的工具进行揉、搓、挤、压、团,塑造出各种人物或动物等形象。中国的面塑艺术源远流长,面塑作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民俗、雕塑等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过去,面塑只是手艺人走街串巷的谋生手段;如今,面塑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