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科学研究   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我有个感觉,读小说其实比读人更容易些。读小说是看故事,从中可以看到作家虚构人物的音容笑貌之下的心理性格,但观人的难处却在于如何通过片断的观察,从人物的表面突入他的内心世界——这并不容易。"温源宁有一部《不够知己》,以极短的篇幅抒写他熟悉的现代中国人物,几笔就勾出人物的灵魂和特点。我觉得徐虹《废墟之欢》和《不够知己》极像。《废墟之欢》是徐虹对中国自现代史以来的诸多学家文人的印象结晶。其中既有早已成为历史人物的中国现代文化巨匠,也有当下活跃的风头人物。书中人物跨越了好几个时代,却都是与文字有着不解之缘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正又到高考成绩公布时,考得好的学生和家庭欣欣然,考得不好的则情绪复杂。其实道理都明白,可一旦真正遇到现实的挫折,我们立即会有强烈的挫败感和难以承受的压力,而社会和家庭似乎也会让你感受到相当的不适。我们的社会和家庭还是充满了现实的利益考量。当面嘲笑未必会有,但别人的怜悯或关切也可能让你  相似文献   
13.
毫无疑问,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是去年最有影响的电视节目,也被《新周刊》评为年度电视秀。这个节目没有什么装腔作势之处,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梦想和实实在在的歌声,比起大台故作深沉的节目多几分生气和活力。孔庆翔的影响力让中国的电视业开了窍,让普通人站到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确是个不错的主意,而且在亚洲卡拉OK向来就流行,从来不乏追捧者。这个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游戏一方面是无伤大雅,另一方面却也让人梦想自己就是歌星。在一向不敢轻易表露自己,不敢“秀”自己的亚洲社会,这种唱歌的游戏的确是最好的表露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被日常生活压抑的“狂气”、自己想象的“才气”、自我张扬的“英气”都在这种游戏中表达了出来。其实,《超级女声》的好  相似文献   
14.
张颐武 《传媒》2003,(2):14-15
最近,所谓“电视考古”变成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不断出现的考古现场直播从国内到国外,从水下到陆地,在到处流行。人们不断地充满期待地试图看到灿烂的古代神秘的文明在直播现场突然呈现在我们面前,历史的秘密通过大众传媒变成当下时代的最新的文化奇迹,我们期望在两个小时之内改写人类的历  相似文献   
15.
先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去年底热映的李安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面有一个情节,讲到中间人想拍一部关于比利·林恩的电影,但是跟当地的投资方没有谈成,于是说要试试到中国去找投资。  相似文献   
16.
虹影是中国非常重要的“离散作家”,她一直在海外华语写作空间中发展,最近以来,她开始高度关注国内的变化,并将出书的重点放在国内,这无疑显示了“离散作家”的回归倾向。这种回归一方面是华文写作和阅读的主要空间当然在中国大陆,没有大陆读者的肯定,华文写作的可能性会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7.
大学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持人:近两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高校人文教育的关注是颇引人注目的。2002年推出三卷本的《大学人文读本》,2003年推出《大学人文教程》,2004年7月推出四卷本《大学精神档案》、9月又推出《大学人文》丛刊第1辑。这些著作带动了全国20多所高校开设了人文教育课程,涉及的教学点遍及全国,有的院校更是设立了人文教研室。当初策划这一选题,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赵明节:当今中国的大学教  相似文献   
18.
2004年2月2日的《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用了一个中国的少女作家春树的形象作为封面,并将春树和韩寒等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中国新一代的代表。并且创造了一个从中文借来的英文词“linglei”(另类)来形容他们的崛起。  相似文献   
19.
关注1998年中国传媒的巨大变化,两个背景的廓清是必须的:首先是由亚洲区域金融危机造成的弥漫全球的金融动荡。从经济学角度观之,1998年媒介经济的增长是平稳状态,已不复有前几年的大踏步发展,因为区域性经济欠佳直接影响到企业广告支出,从而支持媒介运作的经济支柱受到削弱。另外,知识经济的话题成为文化的中心体现出“高新技术对文化、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个人生活中的每一细节与世界政局、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全球化”观念已深人人心,这无疑深化了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密切关联。正是在上述两个大背景前提下,我们才断…  相似文献   
20.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电影、大众文化和批评理论的教学与研完。著有《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论著多种,主编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等多种。近年来在全球化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关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