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自然灾害对海岛旅游安全的影响研究——以平潭岛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岛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本文根据平潭岛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发生状况,分析了该岛自然灾害的类型、发生的时空规律及其原因。进而从自然灾害对海岛旅游资源、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和旅游活动的影响角度出发,探讨了其对海岛旅游安全的影响。最后。结合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探讨了海岛旅游安全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尽管资源的范畴随着现代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更新,但特定阶段的资源在地域空间和时间上的有限性与社会生产对资源需求的相对无限性的矛盾却日益突出。因此建立地域资源的最优利用结构,制订相应的生产发展规划,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西峡县地处豫西伏牛山主脉南侧,土地面积3455 km~2,人口38万。境内中南部为北亚热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碳制造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高碳制造业碳排放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中国省域制造业能源消费数据,利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2006—2015年间中国30个省(市、区)(除港澳台、西藏外)高碳制造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除北京和上海外,其他省域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碳排放“热点区”集聚在渤海湾、华北平原等区域;②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以及空间溢出效应;③经济规模扩大是造成高碳制造业碳排放量增加的首要因素,而产业结构调整是造成其碳排放减少的重要因素;④资源禀赋水平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强会促进高碳制造业碳排放的正向空间溢出,导致邻省碳排放增加,而技术水平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度提高、外商投资增加,则有利于邻省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减少。因而,在高碳制造业碳减排过程中,各省应突破省域界限,形成联动协调机制,通过优势互补、打破技术创新瓶颈,突破原有认知锁定,解锁不合理产业政策,在完成碳减排目标的同时实现整个工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李旭  秦耀辰  宁晓菊  张丽君 《资源科学》2014,36(8):1635-1644
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及变化对我国各地区入境旅游市场的开拓及政策制定有重要影响。利用游客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等方法分析了1996-2010年我国主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及变动,采用亲景度理论分析了入境游客对各类城市和区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并阐明了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对各市场竞争态的影响。结果发现:主要入境游客类型对各类城市和区域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及变化差异较大,近程客源市场游客的目的地选择偏好程度呈现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远程客源市场则不明显;日韩为代表等传统客源市场与东南亚、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客源市场游客对城市类型的选择性及变动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主要入境客源市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呈现高度的地理和市场集中性,但集中程度逐步下降;入境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与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竞争态状况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性,入境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偏好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态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变化及所引发的竞争态势变动提出相应的入境旅游市场开拓建议。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不和谐有人地关系失调、空间不公平等地理根源,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有地理学视角:加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研究;研究社会不公正的地理分布;重视弱势群体的研究;重视微观研究;重视社会地理的时间尺度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占用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运用与改进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50  
以生物物理量为标准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Wackernagel发展的生态占用法因其简明的生物物理量设计思想克服了其它评价的需要对这种方法做出改进,提出了用投入占用产出模式来完善生态占用方法的思路,结合生态占有指标引入了一个综合发展度来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程度。最后结合河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实例进行了应用分析,通过对河南省生态占用的计算分析,得出河南目前处于“地方不可持续-全球可持续-欠发展”状态,并与西部12省(区)市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交叉科学的新趋势;进入70年代以来,这种趋势明显加强;迄至今日,已经形成强大的科学思潮,冲击着整个科学界,并预示着更广阔、更深刻的发展前景。在这科学规范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诞生、发展起了一门崭新的交叉科学——数量地理学。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土地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集中的地域,具有不断演化的动态特征.随着GIS技术的发展,以往定性地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方法开始向定量化、可视化发展.在分析开封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利用GIS软件研究了开封护城堤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角度分析了造成这些变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运用基于Web GIS云平台的故事地图应用程序模板,开展人教版教材地理七年级下册"欧洲西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研究,旨在向中学地理教师展示Web GIS故事地图的主要功能,以帮助其更好地进行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开展灵活多样的地理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造爬虫,利用基于ArcGIS开发的交通线路与时耗工具,以加权最优时间路径模型测度开封市高峰期与非高峰期居住用地尺度的自驾就医可达性空间变化特征,并结合房价空间大数据从城市扩张等视角探讨其驱动形成机制。研究表明:① 开封市就医可达性等级频率分布中,医院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异特征;② 高峰期“中等”可达性水平的基础性医院数量相比非高峰有好转趋势;③ 各就医可达性水平在空间上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和空间集聚性,新老城区差异明显,大体呈现出由老城区向外围衰减的特征;④ 可达性水平在高峰期的变化波动均为其它可达性等级在不同程度上的转变结果,高峰期出行对老城区边界范围就医可达性影响最为显著。分析发现城市建成区的快速扩张和城市规划建设重点发展方向的双重作用致使开封市新城区与原有的医院在空间布局上产生错位,直接掣肘着新城区居住用地自驾就医可达性的提升。此外,开封市自驾就医可达性的空间格局是在交通现状、历史延续、就医偏好和市场经济等多重因素下共同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